不要跟自己开玩笑

亲爱的读者,当您读了这里大多数文章之后,您可能还是认为,结婚是您唯一的选择,或是最佳选择。您可能是对的。您也可能不同意我的观点,也可能有其它的一些考虑。对于少数人,婚姻有可能带来他所期望的大多数东西,可能带来美好的结局。我写这些文章的目的并不是要阻止人们结婚或者鼓动人们离婚,而是希望帮助人们将性、爱情、婚姻看清楚一些。人们能够在此前提下,选择自己的生活,而不要在若干年之后,才发现自己当初的决定是错的,自己跟自己开了一个玩笑,一个一生中最大的玩笑。

在人的一生中,我们免不了要签一些契约。买房子,我们要签约;买保险,我们要签约;雇佣、或被雇佣,我们要签约;做生意,我们要签约;而婚姻是人一生中所签定的最长、条件最苛刻的契约之一。所以,我们在签约之前,一定要花足够的工夫搞清楚两点:

一. 我们为何要签这个约;

二. 婚姻契约所包含的一切明确的和隐含的条款,并力求了解自己,以及对方是否适合生活在这些条款制约之下。

虽然现在毁这个约很容易,但对于不愿拿自己的性和精神快乐作交易的人们来说,毁约不是初衷。

在考虑婚姻问题的时候,我们不妨征询他人的意见,但决不能被传统或群体行为左右了自己的决定。

转载本站文章不得超过原文的三分之一,必须在文章前面说明来源,并建立本站的链接。

日本之行,感受和想到的……

作者:云南财经大学财政金融学院-侯合心

编者按:自“日本人真的性变态吗?”一文发表以来,有许多读者怀着民族主义的情绪大骂日本人和作者,同时也暴露了许多人的文明程度。一个民族要进步,不应该带着有色眼镜看人家,而是应客观地面对事实,多找自己的短处,多学别人的长处。

一、出行日本

2006年7月24日下午3点,我搭乘的国航CA956航班稳稳地降落在离东京约四十公里的成田机场。下午入境的人很多,在将近五圈环形隔离绳里站满了刚下飞机的乘客。无聊等候之际,便打量入境的环境,发现在环形隔离绳的每一个转弯处都立有一块白色标牌,上面标明了旅客在每一个环形圈内等候的最长时间,也即是入境检查处向旅客承诺的最大等候时间,简单地加总计算了一下,一共是45分钟。不过,入境处为了能确保其承诺能兑现,专门派了一个工作人员在旅客队伍里忙前忙后,耐心地解决来自不同国家提出的各种疑难问题。我们一行19人走出机场,日本帝京大学(Teikyo University)已有两位老师举着醒目的牌子在大厅里等候。原以为下了飞机便可以上车去住地,但两位接站的教师告知我们说,因为国内有12所大学分乘不同航班,并且都在这一天达到,所以,需要等齐不同航班后才能发车去学校给我们安排的住所,先期达到的学员只好在机场外的候车道旁等候。直至三个小时后,50名来自国内中西部地区高校的教师才终于聚齐。

当接站的两辆中型巴士行走在横跨于美丽东京湾的彩虹桥(the Rainbow Bridge)时,一半深红色的太阳已经隐掩在大海里。不少的教师拿出随身相机来,借着仅有的晚霞,隔着车窗抓下拍东京海湾的美丽景色。
车上的人们争相赞叹着东京湾的美丽。“……东京湾?著名的‘东京湾事件’发生在这里?”。我暗暗地问自己,并在脑子里快速搜索,但一时间竞找不到答案。 Continue reading “日本之行,感受和想到的……”

婚姻的象征意义

综观“结婚为何”所陈述的现代人结婚的理由以及相应的分析,不难看道,人们结婚的绝大多数理由不是基于专偶制婚姻存在的根本目的——财产的直系继承,而是基于专偶制婚姻几千年下来,衍生出的传统、文化、习俗。人们在这些传统、文化、习俗中迷失了婚姻的原意。当婚姻的根本意义已经消失了的时候,人们还是将婚姻看作是人生不可或缺的大事。对于这些人来说,婚姻具有某种象征意义。 Continue reading “婚姻的象征意义”

问席拉维

如果你有问题想问席拉维,可以写email 到以下地址:

cestlv@nuangle.net

你可以就婚姻、爱情、性及生活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同席拉维讨论。席拉维将尽可能回答你的问题。但前提是要将内容公布在本站。

我究竟要什么

“我需要什么?”对于这个问题一般动物可以不假思索地得到答案,因为这是它们的本能。然而,对于人来说,这是一个不易解答的问题。有人会马上反对:“这还不简单!我需要钱、房子、汽车、结婚、生孩子。”“我需要拿到大学学位,做医生,或者读哈佛MBA。”“我需要Berry的衣服、Channel的香水、LV的皮包、Clark的鞋子。”…

诚然,有一些东西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的,比如说,房子。但有许多东西,对我们中许多人来讲,是不需要的。我们之所以以为自己需要,是因为我们所生活的环境中,有信息通过各种形式,反复告诉我们需要这些东西。结果,我们就像是被催眠了一样,以为这原本是自己的主意。 Continue reading “我究竟要什么”

婚姻也是宗教

大多数宗教都反对性自由,而且绝对维护婚姻制度。因此,信教的人们很难接受本站的观点。也有好些人对于婚姻拥有坚定的信念,他们严格遵守同婚姻有关的一切道德,同时要求别人这样做,其虔诚同信教没什么两样。自古以来,自由思想者和宗教、婚姻卫道者的争论从未停止过。如果我们每过五十年、一百年回头看一下,就会发现许多当时的争论,在我们回头看的一刻已经不辩自明。

在今天的大多数人看来,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婚姻,让不再可能有爱的双方离婚才是符合道德的选择。现代大多数文明国家,包括现代西方信奉基督教的国家,都是这么办的。

然而根据基督教《新约》的教义,这样做却是错的,是违背了上帝的旨意。 Continue reading “婚姻也是宗教”

一夫一妻 Yes OR No

如果你相信命运,相信上帝已经为你从出生到死亡都已作好安排,那么你就无所谓选择。不然,你除了父母不能选之外,你的一生都在不断地作出选择。这一系列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一生的道路。

你选择上什么学校,学什么专业,在什么公司开始你的职业,做什么职位才有利自己的发展;你选择交什么样朋友,参加什么样的社交活动,和什么人建立更亲近的关系,同什么人发生性关系;你选择理什么发型,穿什么衣服,戴什么装饰,吃什么东西,走哪条路,坐哪种车;如果你想开创自己的事业,你选择做什么生意,用什么商业模式,雇什么样的人。

你一生中,每件事情,每个阶段,你都在选择。然而你,竟然只能选择一种生活模式,那就是一夫一妻的婚姻。你不觉得奇怪吗?你的这部分生活,将花去你成年后三分之一、甚至更长的生命,还很有可能赔上你的收入,以至你的名誉,却只有一种选择!

这让人想起在法庭上被审问的疑犯,“对于这个问题,你只有两种选择:Yes OR No!”即便选择No,也让人被感压力。

理性与本能

人自认是万物之灵,其理由是人具有理性,而其他生物只有本能。这本身并不错。问题在于,人常常认为理性总是比本能正确,理性是高级的,而本能是低级的。当理性与本能冲突的时候,人宁可选择理性,而摒弃本能,因为唯有这样才显示出人高于其他生物。可笑的是,人对自身的认识至今也极为有限。人的身体、大脑、基因、细胞等等依然存在着无数的迷,等着人类去解开。生命的出现有20亿年,人是由20亿年的自然进化而来,而人类文明只有一万年的历史。凭什么说,理性一定高于本能呢?!本能之所以为本能,是因为它具有存在的合理性,经过千锤百炼后才成为本能,不然它早就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消失了。

一夫一妻婚姻是一个理性压制本能的产物。凭什么说,这种制度是人类最理想的婚姻制度呢?!

同居是进步现象

在许多发达国家,特别是欧洲,有好些人选择同居,并育有孩子。同居除了没有办法律上的手续外,是事实上的婚姻。许多国家的法律认可同居是事实婚姻,并享有已婚家庭的同等待遇。同居最大的好处是它的非正式性。这使同居伴侣不用承担“从现在起他/她就是我今后唯一的性伙伴”这样的精神压力,尽管双方都有可能将这段关系保持一生。另外,同居的非正式性使一对伴侣可以避免承担丈夫和妻子的新角色那样的压力,以及部分地避免婚姻中理所当然的义务。这种压力与义务是社会强加于男女双方,而非双方性关系自然的成分。更重要的是同居双方可以同已婚夫妻们一样生育子女,给孩子提供完整的家庭生活。

同居的另一个好处是分手容易,不用办离婚手续,感受到的耻辱,或其它负面的情绪比离婚少。爱和性的关系本来就是一对男女之间的私事。在理想的环境中,一对性伴侣的聚或散不应当受到来自外界的影响。这种完全自愿的、自由自在的、宽松的安排,比之与婚姻法律约束,以及相关的程序和仪式,更符合人性。 Continue reading “同居是进步现象”

光棍有什么不好!

刚刚过去一个光棍节。有不少的地方举办了光棍派对。有不少的光棍派对是为了消灭光棍,派对的组织者几乎成了红娘。有一句祝愿词称:“愿明年不再光棍!”

其实,光棍真就不好吗?结婚就一定比打光棍幸福吗?我们在回答这些问题的时候,是基于习惯还是基于事实? Continue reading “光棍有什么不好!”

伴侣重定义

无论你喜欢哪一种生活模式,你都需要伴侣。人是需要伴侣的动物。与其说我们需要家,不如说我们需要伴侣;家只是一种形式。从出生到死亡,我们都不喜欢孤独,我们需要别人的陪伴,需要同别人有语言、身体、眼神的交流;我们需要被爱和爱别人;爱的感觉使我们即使身处绝境,心灵也有所寄托。

现在的人们往往将对伴侣的需要寄托在传统婚姻配偶身上。然而,大多数人最后得到的是失望。

问题在于,我们需要被爱,但不愿被占有;我们需要去爱别人,但做不到完全专一,更不愿为了某种义务,去爱某个人;我们需要同别人一起分享快乐、分担痛苦;但不愿失去自己的独立性;我们需要经常同我们所喜爱的人共进晚餐、一起游乐、做爱、睡在一起,以至一起生活,但却不愿这一切成为必修课,更不愿从此失去自由。我们需要伴侣,也许一个就足够,也许需要多个伴侣,但却不是传统婚姻所定义的那一个伴侣,那个同我们签定终身婚姻契约的丈夫或妻子。 Continue reading “伴侣重定义”

从绿帽子分辨男人国籍

1. 撞见老婆跟另一男人上床,二话不说拎起电话召来律师,拟定一纸离婚协议外加一份民事诉状:财产平分,要求赔偿精神损失费1000万元。

这是美国男人

2. 推开家门刚在客厅坐下,见一男子衣冠不整从卧室冲出夺门而逃,彬彬有礼地提醒:“先生,请随手关门!”

这是英国男人

3. 知道有男人勾搭上自己老婆,找到那家伙:“”马刀或枪,挑!”经进一步协商,决定斗酒,喝了八瓶半后,两人一致认为,伏特加才是最好的女人。

这是俄罗斯男人 Continue reading “从绿帽子分辨男人国籍”

寻找另一半?一场空幻想

有性生殖的特点,就是新的生命是由雌雄两个不同个体的生殖细胞的组合、发育而产生的。两个生殖细胞中所包含遗传信息的重新组合,基因的变异,以及胚胎发育过程中母体、环境的影响,加上婴幼儿时期环境、食物的影响,使每一个人都成为独一无二的个体,即便是你有孪生的兄弟姐妹,也是如此。你不同于你的兄弟姐妹,也不同于你的父母,你是独一无二的。这是不争的事实。

这样一个独一无二的你,要在茫茫人海中找到另一个独一无二的他(她)。而这个他(她)必须在各个方面都令你满意,满足你对性伴侣和生活伴侣的所有要求(如哈雷博士所发现的十项需求,见“拯救婚姻=Mission Impossible”),并使你对他(她)在几十年的生活中始终保持浓厚兴趣。这是一件几乎不可能发生的事情。这是一个一夫一妻专偶婚姻创造出来的神话。所谓“人本来是雌雄同体,终生寻觅另一半”“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女人的一半是男人”“合二为一”,“寻找另一半”都是无稽之谈。所以,要获得充实、幸福的人生,首先就不应抱着找到那个神秘的“另一半”、“那一个”的幻想。这种幻想只能使人在苦苦求索、和无尽的等待中虚度人生;或者在一次又一次对自己伴侣的失望中,怀着愤焖的、自责的、怨天尤人的情绪度过一生。 Continue reading “寻找另一半?一场空幻想”

拯救婚姻=Mission Impossible

现代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自己需求认识的提高,对性生活和爱情生活都有了更高的要求。美国的一位心理医生和婚姻咨询专家,维拉德.哈雷博士,经过对婚姻问题多年的研究提出,人们期望婚姻配偶能满足他(她)的十大需求:

崇拜(admiration)、热爱(affection)、交谈(conversation)、家庭事务支持(domestic support)、对家庭的完全投入(family commitment)、财务支持(financial support)、诚实与坦率(honest and openness)、娱乐陪伴(recreational companionship)、 身体吸引(physical attraction)以及满足性欲(sexual fulfillment)。(见维拉德•哈雷(Willard F. Harley, Jr ) 的《他的需求 她的需求》(“He Needs Her Needs”))

这里,前三项同爱情直接相关,后两项同性直接相关,也间接同爱情相关。这个发现表明现代人在对婚姻的期望中,性和爱情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哈雷博士将他的发现作为他的书《他的需求,她的需求》的中心内容,为的是帮助人们,拯救婚姻。他的书于1986年首次出版,获得巨大成功,成为畅销书,并被译为德文、法文、荷兰文和中文。然而在过去18年里这几个国家的离婚率都一直在上升。美国的已婚家庭比例从1950年代的80%下降到现在的50.7%。哈雷博士成功地买出了他的书,但他,或者他的书却没有成功地拯救婚姻。 Continue reading “拯救婚姻=Mission Impossible”

婚姻是爱情的坟墓

现代大多数人人认为,有了爱情,结婚是理所当然的结果;不结婚的话,反过来表明爱得还不够深,有所保留。爱情和婚姻似乎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成了男女关系的一对孪生兄弟。我们在大多数时候听到的是爱情和婚姻的赞歌,“婚姻是爱情的结晶”,“让相爱的两个人永远结合在一起”……。灰姑娘的浪漫爱情故事从我们的孩提时代就深深地烙在我们的脑海里,而这个故事的最后大结局——结婚盛典,当然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所以在现代社会,大多数的人按照这样一个模式生活:有了爱情就结婚,并尽量维持这个婚姻;如果婚姻中爱情消失了,就离婚;然后再开始下一个循环。美国统计局1996年的数字分析报告表明:几乎每一个美国人都会在一生中结一次婚。尽管当年的离婚率已是49%。人们带着宗教的虔诚相信婚姻是爱情的必然归宿。

可惜的是,人人都相信的东西,未必就是真理。 Continue reading “婚姻是爱情的坟墓”

性自由乃大势所趋

社会进步的过程就是人类不断自我解放,追求幸福的过程。而幸福的前提是自由。(见马斯洛的《动机与人格》)从手工劳动到工具的使用,到大机器生产,到自动化;从飞鸽过书到邮递信件,到Email及手机短信;从徒步到骑马,到坐汽车,到坐飞机;从专制制度,到民主制度;人类无不在追求更多的自由。没有自由就毫无幸福可言。当今世界上文明国家对犯罪的最严重惩罚,除了死刑外,就是终生监禁。

当世界进入21世纪,人类对人的本能的性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社会环境不但在很大程度上顺应了人在性和爱情方面的要求,还在许多方面对人的本能的性采取宽容和认可的态度,并接受它是人与身俱来的本能需要,如同饮食需要一样。性教育在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成为学校教学内容之一。 Continue reading “性自由乃大势所趋”

同样的服务

一位做丈夫的对他的婚姻顾问说:“我们刚结婚时,我下班回家一进门,我老婆递给我拖鞋,我们可爱的小狗吼叫着围着我转。可是现在,结婚十年后,情况就完全不同了。我下班回家一进门,狗递给我拖鞋,我老婆吼叫着围着我转。”

“有什么好抱怨的呢?”婚姻顾问说,“你得到的是同样的服务呀!”

性比爱大

人没有爱情,也可以有性。爱本是由性升华而来。性的升华与否因人而异,因对象而异。性还是可以独立存在的。人的性具有繁衍和享乐两种功能。繁衍是不需要爱情的。人类历史上所有的婚姻制度都不是为爱情而设,而主要目的之一是为繁衍而设。从血婚制到专偶制,无数人的性的结合都不是以爱情为前提的。夫妻双方甚至从未见过面就进入洞房,照样也能做动物本能的事情,也能生儿育女。 Continue reading “性比爱大”

性与纯洁

在绝大多数人看来,性与一个人纯洁性是对立的。处女是纯洁的,非处女是不纯洁的;婚后才有性行为的比起未婚就有性行为的要纯洁;婚内的性行为要比婚外的性行为要纯洁;从一而终的女人比起再嫁的要纯洁。耶酥是由处女玛利亚所生;孔子也绝非野合所得;童子尿可以治病;童子功也似乎有更大的威力。

所幸,人的纯洁性没有同吃联系起来。如果说吃素的比吃荤的纯洁,吃白饭的又比吃素的纯洁,那么生活岂不是要淡而无味;那么谁还敢在光天化日之下大吃大喝。而政府官员们作为人民公仆岂不是要常常吃白饭?政府官员们岂不是成了吃白饭的了?政府官员们当然不甘心只吃白饭。没有政府的支持,吃白饭=纯洁的概念自然不可能推而广之。简言之,人可以阳痿,但不可以不吃,也不可以光吃白饭。 Continue reading “性与纯洁”

处女真的纯洁吗?

处女真的纯洁吗?这还用问吗?处女不纯洁,还有谁纯洁?!

不错,无论男女都认为处女是纯洁的。因此有的男人娶妻一定要找处女;也有男人出高价和处女性交;也有女人要重修处女膜;也有医院、医生赚假处女们的钱。

有个女孩子说她“基本上谈恋爱是为了结婚”。同样的,有些女孩子更要将处子之身守到新婚之夜。这样的女孩,大家都会认为是好女孩,是自重的女孩。社会对她们赞许。她们也自认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明智的。她们不为恋爱而恋爱,不为爱情而做爱。当情到浓时,她们会说:“Stop! 你要和我结婚才能做。”

一切好象名正言顺。 Continue reading “处女真的纯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