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韦薇的日志
英国某小镇。
有一个青年人,整日以沿街为小镇的人说唱为生;这儿,有一个华人妇女,远离家人,在这儿打工。他们总是在同一个小餐馆用餐,于是他们屡屡相遇。时间长了,彼此已十分的熟悉。
有一日,我们的女同胞,关切地对那个小伙子说:“不要沿街卖唱了,去做一个正当的职业吧。我介绍你到中国去教书,在那儿,你完全可以拿到比你现在高得多的薪水。” 继续阅读“人活着到底为了什么”
论简单生活
来源:周国平的日志
在五光十色的现代世界中,让我们记住一个古老的真理:活得简单才能活得自由。
自古以来,一切贤哲都主张过一种简朴的生活,以便不为物役,保持精神的自由。
事实上,一个人为维持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物品并不多,超乎此的属于奢侈品。它们固然提供享受,但更强求服务,反而成了一种奴役。现代人是活得愈来愈复杂了,结果得到许多享受,却并不幸福,拥有许多方便,却并不自由。 继续阅读“论简单生活”
西方的贵族精神
摘自2010年5月28日《文汇读书周报》
在西方,贵族教育中的优良理念,今天仍然存在。英国伊顿公学至今保持着贵族教育传统,学生在校必须接受严格的管束和高强度的磨炼。校方规定,家长在开学后的三周内一律不准探望自己的孩子,每栋宿舍楼为一个集体,统一起居、就餐、锻炼、娱乐……贵族学校实行严格的军营化管理。这似乎让人难以理解。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文化中国”栏目主持人今波与渤海大学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副所长张宏杰一起,为我们解读西方的贵族精神。
贵和富不是一回事
今波:世界著名的贵族学校要实行如此严格和艰苦的军事化训练,目的何在?
张宏杰:无非是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律精神。真正的贵族一定是富于自制力,一定是有强大精神力量的,而这种精神力量需要从小加以培养。伊顿公学也确实用这种方式培养出了很多优秀的人物,比如打败拿破仑的威灵顿将军,就是伊顿公学的高才生。威灵顿和拿破仑决战时,留下过一句非常有名的话。当时他冒着炮火在前线观察,参谋人员多次劝他撤下去,威灵顿就是不动,参谋人员只好问他,您万一阵亡了有什么遗言?威灵顿头也不回地说:“告诉他们,我的遗言就是,像我一样站在这里。” 继续阅读“西方的贵族精神”
别太在意社会地位
作者: 朱利安•巴吉尼 安东尼娅•马卡罗 为英国《金融时报》撰稿
哲人
近几十年来,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一个人的社会地位会深深影响到他的健康与幸福。这一曾经令人惊讶的理论现已得到广泛认可,迈克尔•马尔莫(Michael Marmot)以及《精神层面》(The Spirit Level)一书的两位作者——理查德•威尔金森(Richard Wilkinson)和凯特•皮克特(Kate Pickett)等社会流行病学家,为此做出了极大贡献。
社会地位影响福祉的理论也有很多批评者。但即使这一理论是正确的,我们也不清楚自己该如何应对。我们常常认为,如果有证据证实社会地位真的会影响人类的感受,那么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不可改变的事实。但是,正常或典型的现象并非总是可取或不可改变的。
举例来说,所有的跨文化分析都会发现,在抚育子女方面,母亲要比父亲付出的多得多。但如果我们就此得出结论,认为这种现象永远都不可能改变,那瑞典的父亲们就不可能像今天这样成为引领时代的楷模。即使一种行为模式是近乎普世的,我们也无法预先知道它究竟是一个我们不能改变的自然法则,还是只是一种我们能够并且应该改变的原始陋习。 继续阅读“别太在意社会地位”
20个经典小故事
20个经典小故事,每个故事里都蕴藏着一个哲理,这20个小故事将让您终生受益。如果家长看到,请一定讲给您的孩子听;如果老师看到,请一定传播给您的学生;如果是孩子看到,请一定好好领会! 继续阅读“20个经典小故事”
[转贴]五岳散人/ 卢安克,希望你还在中国
经济观察网 五岳散人/文 卢安克是个德国人,岁数不大,卢安克是他的中国名。他来到我们这里是做支教工作的,而且是免费支教,他没钱,不是大款,每年在他支教的山村里生活也是需要钱的,他的钱是德国的父母所资助,每年大概有三四千元——人民币。就这些还有时候要分些出去给那些孩子。在中国稍微大一些的城市或者村镇,这点钱都不知道怎么才能安排自己的生活,一个从发达国家来的年轻人做到了。
前段时间,卢安克的博客被他自己关闭了。原因是他本人接到某些机构发来的警告,警告他不要太关注留守儿童之类的事件,否则的话,作为一个没有教书资格的外国人,随时可能被驱逐。为了不给自己的支教找太多麻烦,他关闭了自己的博客。 继续阅读“[转贴]五岳散人/ 卢安克,希望你还在中国”
劳动、工作与职业
来源:草根精神
在西方传统文化中,劳动是对人类的惩罚:“用你额上的汗水换取你口中的面包。”因此劳动是奴隶的专利。奴隶不仅要从事体力劳动,还要接受脑力劳动。比如古罗马的语法学家和算学家都是奴隶。中国传统比较鄙视体力劳动,而比较推崇脑力劳动。中国古语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读书人就是脑力劳动者,“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作为古代知识分子的“士”在社会阶层“士、农、工、商”中居于首位。当代中国人之所以过分看重高考,仍有对脑力劳动传统崇拜的嫌疑。 继续阅读“劳动、工作与职业”
从两千年前传来的一个人的心声
来源:李银河的博客
发现一本好书:古罗马塞涅卡的《哲学的治疗》。
论生命之短促
大多数人俗务缠身,整日忙碌,终其一生,并没有属于他自己的时间,所以他们真正的生命只有短短的数年而已。就连娱乐也不一定是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他提到象棋和球类运动,说:那些把欢愉变成一种繁忙事务的人并非空闲之人。就连搞研究也不一定是真正的生活,比如有人研究《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哪本书先写出来,谁是做这事或那事的第一人等等,他把这个叫做“了解无用事务的徒劳的激情”。
那么什么样的生命才是长久的呢?他说,在所有人中,惟有那些把时间花在哲学上的人是闲适从容的,惟有他们才真正地活着。因为他们不满足于有生之年,“他们把所有的时代都合并到他们自己的生命中”。我想,他所说的绝不是哲学专业,而是做哲学之思考。脱离这微不足道、转瞬即逝的现实生活,“全身心地投入那无限的、永恒的、可与更为优秀的人共同分享的过去”。 继续阅读“从两千年前传来的一个人的心声”
人生是过程
人的一生,到底在追求甚么?
人生是一个过程,不是一个点。人生在于过程!生命在于每一天,而这每一天都是唯一的,不可能再重复,所以我们应该让自己的每一天,每一分钟都成为美丽和快乐。
有一个寓言说,狐狸想穿过墙洞去吃院子里的葡萄,洞很小,只好在洞外斋戒7日,让身体瘦下来,钻过墙洞,吃够了葡萄,身体长胖了,想逃出洞,只好再斋戒7日,最终依然是一只瘦狐狸,不同的是,留下了葡萄香甜的滋味供以后回忆……
许多人都有过这种经历∶儿时猜谜语,总想略过思索判断的过程而径直窥视谜底。这看起来似乎是在享受先知为快的愉悦,其实恰恰相反,正把一份应享用的愉悦给放弃了。 继续阅读“人生是过程”
人生之道
哲人眼中滚滚奔流的江河水,它不只是一种自然存在,其中流淌的还有挽不回、留不住的光阴。
就在孔夫子看着流水兴叹的同时,他也对自己,同时给他的学生,也给千年万代的后人描述了这样的一种人生轨迹: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矩。(《论语·为政》)
这是一个粗略的人生坐标,在这个坐标上,有几个重要阶段被特别地强调出来。让我们看一看圣人所描绘的这个人生坐标,看它对我们今天还有什么样的借鉴意义。 继续阅读“人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