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歌苓:借唐婉三字:瞒,瞒,瞒 ——瞒疫情瞒错误瞒痛苦瞒罪恶的中华民族

遥望武汉,春风又绿汉江岸。而这是个多少人没有等来的春天。这是个多少逝者无法被吻别的春天。这是个被一千三百万武汉人错过的春天。
    
    我在柏林,遥远地陪伴武汉人,自我囚禁在院子的铁栅栏内,也是一天天错过了早春。院里院外,野花都开了,最近开放的是勿忘我。花朵虽小,但一蓝一片,蓝得静谧而伤感:勿忘我,勿忘我,似乎是明白人间终究薄情而善忘,谁又堪勿忘?假如我们民族都长了一副好记性,记住一次次灾难,我们的记忆存储盘早就爆了。

      这已经是我们家自我囚禁的第三周。权当作陪伴苦难的武汉人,湖北人,以及我散落各地的自我囚禁的朋友、同胞,也陪伴方方。上周六,离我们家半里地的奥林匹克体育场吼喊震天,足球赛照常举行。这样的万人群嗨,最逼我自我囚禁于铁栅栏之内。站在铁栅栏里,遥看那些身着球迷装的柏林人嗨过我家栅栏墙,一路扔下他们的啤酒瓶、薯片袋。对于球迷们的短暂公德、教养休假,各国人都一笑而谅。何况这是春季到夏季他们最后一次群嗨,从此柏林将取消所有大型群聚活动。我简直为他们痛楚。日耳曼族的内敛,缄默,攒出的呐喊都只能到那样的场合释放。
 

继续阅读“严歌苓:借唐婉三字:瞒,瞒,瞒 ——瞒疫情瞒错误瞒痛苦瞒罪恶的中华民族”

厉害国吃屎链

有的人被逼无奈吃屎;有的人不但自己吃屎,还要指导或逼迫别人吃屎,并以此为生、以此为荣;还有人主导着这一切,得意洋洋,“天下英雄尽入吾粪坑中矣!”

没准备

文|沉雁

这段时间,鉴于放开之后的种种乱象和惶恐被骂得最多的词儿就是“没准备”。意思是这么大的事儿,无论如何应该有准备、有预案、有系统运筹、有计划有步骤地放开,就不会出现当下的乱象了。幼稚,无知,肤浅。 我先骂舒服了,再往下写。

家里有人翘了,翘在床上。电话叫120,没车。叫殡仪馆,没车。叫一条龙服务公司,有,真的有,三万五千八,一口价,爱拉不拉。 请问,这与准备不准备有什么关系?有个屁的关系。 我这么说吧。即便殡仪馆再增加一倍,不,增加十倍。我可以肯定地说,上面家属叫殡仪馆还是没车,但叫一条龙服务公司肯定有,还是三万五千八一口价,爱拉不拉。

我们小时候老师教过我们,资本家为了牛奶卖个好价,宁愿将牛奶倒进河里,也不会给买不起牛奶的人喝。这与准备不准备有什么关系?有个屁的关系。 如果说放的乱象是因为没准备,那么,静默的乱象呢?难道也没准备?

继续阅读“没准备”

从林彪对毛的评价说起

如下图中林彪私下的言论所示, 林彪不愧是个绝顶聪明的人. 但他再聪明绝顶也与周公一样,至死不过是毛的一条狗。这个民族的大多数聪明人都服服帖帖甘愿给暴君做狗背后的原因,才是这个民族跳不出互相奴役几千年的症结所在。

我是乌克兰士兵,我已经接受了自己的死亡

作者:伊万基夫,乌克兰

最近,我们营里的一个连队从乌东执行完作战任务回来。一个月前我遇到他们的时候,这些人精神饱满,脸上带笑。现在,他们甚至彼此不再说话,也再也不脱防弹衣,而且根本不笑了。他们的眼睛空洞而黑暗,像干涸的水井。这些战士失去了三分之一的战友,其中一个人说,他宁可死掉,因为现在活着比死了更可怕。我曾经以为我这辈子已经看够了死亡。

继续阅读“我是乌克兰士兵,我已经接受了自己的死亡”

李大眼:一些杂感,一个建议

文/李承鹏

​​一、最后一代

他们晓得,九月的G阳后半夜天气已有些凉了,那段高速在山里,时常会起一砣砣的冷雾。匆忙中他们相互交待多带几件衣服,还有人想起方舱糟糕的食物,抓了几包方便面塞进包里。女人纠结着该给宠物盆里预放多少猫粮,少了会饿,多了会变质,猫吃了会拉肚子。楼下喇叭声催促着,想想也没什么,顶多半个月就回来了……

我们永不会知道,这天晚上这一小股人们匆忙离家时的情景,也许嘈杂混乱,也许安静有序,像善良的羊群沉默地走上大B。微博上有个女人说:她是我的闺蜜,我的冰箱里还囤着要给她的肉,等她从方舱回来就给她,她说,“等我回来了要去拜一拜,最近觉得自己太霉了……”

是的,无论如何都得去方舱,傻子都知道,要是不去,就要影响三代。

而他们成了最后一代。

继续阅读“李大眼:一些杂感,一个建议”

为什么上海音乐学院培养不出真正的音乐家

今天早上看到一则视频。视频中,复旦大学教授王德峰说,上海音乐学院之所以培养不出一个世界级的,伟大的音乐家,是由于没有在学院里设置哲学系和文学系,因为伟大音乐作品的背后是思想体系。我不能完全赞同这个观点,虽然从教育体系的角度来说,他是对的。

然而,这仅仅是学科设置的问题吗?这个国家,乃至整个民族,有几个人会纯粹追求精神上的东西,而不是首先追求现实的利益呢?一个觉得凡是不能当饭吃的东西都不值得追求的民族,一个“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民族,是出不了伟大的音乐家的。每当我想到这一点,作为这个民族的一份子,我既想笑,又想哭!

林彪的教训

林彪是著名的常胜将军。他甚至在未上战场前,已知胜负,所以他不愿去朝鲜同美军打仗。他不仅是在战场上常胜,在政坛上也一样常胜,一样的头脑清醒,对整个情势了如指掌。他最初尽量远离政治旋涡,后来躲不过,就一再地站在胜利的一方,罔顾是非,坚决捍卫最高领袖;同时又一再地推辞做指定接班人,因为他很清楚,一旦成为最高领袖的接班人,就会无可避免地被最高领袖猜忌,最终成为打击对象。

最近又一次读到有关他是否是有组织有计划反对最高领袖的资料。事实一再证明,他本人没有意图,更没有行动。然而他并不能逃脱死于非命的命运。他对文革有不同的看法这一点,在我看来是次要的。无论他怎样顺从,他都是伴君如伴虎,稍有不慎,则身败名裂,全盘皆输。常胜将军的最后结局是被烧焦,面目全非。

继续阅读“林彪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