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孤独

来源:李银河博客
孤独是人本真的状态,是人终极的状态。
无论人身边有多少亲人、爱人、朋友,他实际上是孤独的;无论人的生活中有多少亲情、爱情和友情,他的内心必定还是孤独的。人是孤身一人来到人世的,也将孤身一人面对死亡。这种孤独存在的一个证据就是疼痛:当你疼痛时,别人无法感同身受,只能自己一人独自忍受,体会,面对。
孤独是美的,不是丑的。人们嫌恶孤独,总是身不由己地想躲到人群当中去。在人群中生活,可以使存在的荒谬感不那么尖锐,其区别有如一个人有皮肤和没有皮肤。人群就像人的皮肤,有了皮肤,人就不会感觉到疼痛。而一个孤独的人就像一个没有皮肤的人,一阵微风都可以给他带来刺痛,这微风的名字就叫做存在。独自一人面对广袤的宇宙和美好的人生,孤独可以是美的,而不是丑的。 继续阅读“赞美孤独”

人生不是竞赛,不要执着于与人比较

作者:陈愉 Joy Chen ⋅
我成长在上个世纪80年代,那时候的美国被称之为“贪婪的二十年” (“Decade of Greed”):经济处于腾飞期,消费者欲望膨胀,人人都在追求“成年人的玩具”:轿车、游艇、LV手袋等等…轿车车牌(美国人通常喜欢在汽车的尾箱或者保险杠上面贴几张花花绿绿的小纸片,或表明立场或耍耍小幽默 )和T恤衫上面经常能看到类似的格言:“拥着最多玩具而死的人,就是赢家”,生动的体现了那个年代的风潮。
那时的我,是一个敏锐的观察者、一个深受社会思潮影响的年轻学生,缺乏对于自我价值的深刻认识,所以我开始狂热地追求一切“权力”和“成功”的外在形式。我对自己的定义和标准,建立在与别人——那些非常成功的人——相比较的基础上。 继续阅读“人生不是竞赛,不要执着于与人比较”

中国人活着

【活着】一位美国教授考察中国后的感叹:中国人活得太累,他们的人生只有两个词组:成功和拼搏。我很奇怪,他们连快乐都感受不到,却想追求幸福。普通中国百姓,的确没幸福也少性福。另:小学到大学,忙着各种考试;毕业后忙着结婚;结婚后忙着生孩子养孩子;退休后给孩子看孩子……如此活着而已。

坐在路边鼓掌的人

坐在路边鼓掌的人
□文/刘继荣
女儿的同学都管她叫“23号”。她的班里总共有50个人,每每考试,女儿都排名23。久而久之,便有了这个雅号,她也就成了名副其实的中等生。
我们觉得这外号刺耳,女儿却欣然接受。老公发愁地说,一碰到公司活动或者老同学聚会,别人都对自家的“小超人”赞不绝口,他却只能扮深沉。人家的孩子,不 仅成绩出类拔萃,而且特长多多。唯有我们家的“23号”,没有一样值得炫耀的地方。因此,他一看到娱乐节目里那些才艺非凡的孩子,就羡慕得两眼放光。 继续阅读“坐在路边鼓掌的人”

美国社会的自信

— -一篇不可不读的好文章
记得刚到美国时,去买食品,光啤酒就有十几个牌子,有的牌子还分干啤、冰啤、轻啤过去我习惯了没有太多选择的社会,从那时起我不得不开始做出一个又一个的选择。生活中,美国社会给了我多一些的选择,也给了我多一些的责任,多一些的自信。
来美国的有些亚州新贵们,很快就发现他们身边少了一份熟悉的羡慕,便多了一份失落。于是,他们随时分发印有董事长头衔的名片,结果并不管用。于是又一掷千金,买下华屋名车。可气的是,竟然连那些居斗室,开破车的美国佬也岿然不动,不肯景仰擦身而过的奔驰老总。当然更不会有人注意到他们袖口或领口的名牌。 继续阅读“美国社会的自信”

你活该


如果带着痛苦空虚的生活郁郁而终,那是因为你一直听妈妈的话,爸爸的话,老师的话,牧师的话,还有什么狗屁励志演讲,他们告诉你什么才是对的,我只想说,你死了也活该.

胡适致毕业生:在不健全的中国,如何不堕落

作者:胡适 原载1932年7月3日《独立评论》第7号
这一两个星期里,各地的大学都有毕业的班次,都有得多的毕业生离开学校去开始他们的成人事业。
学生的生活是一种享有特殊优待的生活,社会都能纵容他们,不肯严格的要他们负行为的责任。现在他们要撑起自己的肩膀来挑他们自己的担子了。在这个国难最紧急的年头,他们的担子真不轻!我们祝他们的成功,同时也不忍不依据自己的经验,赠他们几句送行的赠言,–虽未必是救命毫毛,也许做个防身的锦囊罢!
你们毕业之后,可走的路不出这几条:绝少数的人还可以在国内或国外的研究院继续做学术研究;少数的人可以寻着相当的职业;此外还有做官,办党,革命三条路;此外就是在家享福或者失业亲居了。
走其余几条路的人,都不能没有堕落的危险。堕落的方式很多,总括起来,约有这两大类:
第一是容易抛弃学生时代求知识的欲望。你们到了实际社会里,往往学非所用,往往所学全无用处,往往可认完全用不着学问,而一样可认胡乱混饭吃,混官吃。在这种环境里即使向来抱有求知识学问的人,也不免心灰意懒,把求知的欲望渐渐冷淡下去。况且学问是要有相当的设备的;书籍,实验室,师友的切磋指导,闲暇的工夫,都不是一个平常要糊口养家的人的能容易办到的。没有做学问的环境,又谁能怪我们抛弃学问呢? 继续阅读“胡适致毕业生:在不健全的中国,如何不堕落”

情谊有价

有一次在北大讲座,遇到一位学生问我,“老师,你说学习重要,还是经营人脉重要?”看着他一脸大杂烩的表情,我先拿出本子记下了这个问题,然后告诉他说,这是个比较大的话题,我会仔细写篇文章放在网上的,然后给了他我的博客地址 。而后又补了一句,“相信我,所谓的人脉就算重要,也根本没他们说的那么重要”。
让我们细说从头。先动脑思考一下,你愿意与什么样的人成为朋友?从幼儿园开始,每个人就都已经有一些选择朋友的原则——尽管并不自知。事实上,资源分布的不均匀,必然造成人与人之间的某种依附关系。观察一下,就可以看到事实:幼儿园里玩具多的孩子更容易被其他孩子当作朋友。那么,玩具最多的孩子朋友最多么?答案 并非肯定 继续阅读“情谊有价”

中国学生没有梦想?

摘要:你们问,美国一流大学,有什么录取标准?这还真没有一个定律。如果硬要套的话,可以这样说:他们要的是将来可以影响世界的人,是具有这种潜力的人。影响世界,先看你是否影响了周围的环境,你都做过什么。在美国,高中4年什么都不做,天天关起门啃书本,肯定不行,一定进不了哈佛的。试想,一个说自己有领袖才能的人,却从来没做过领导;一个说自己勇敢的孩子,却从来没冒过险;一个说自己很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却从未尝试自己想干的事,那人家怎么能信你呢?人在年轻时学到的课本知识,可能会被忘掉。但一个启发、一个感动、一个梦想,可能会影响你一辈子。
教育的重点,就是启发人!
这些年,马振翼在中美两地,接触过的学生不下几万。聊到两地学生的差异,他的回答是:最大的不同,就是中国学生没有梦想。美国的教育,从小开始就教你发现自我,鼓励小孩敢想、敢做。它的文化也一再告诉人:只要你想到、你做到、你充分努力了,那你一定会得到!

中国的教育,没有给人理解梦想的空间。
中国学生多数都没有梦想
中国青年报 2012年02月01日
本报记者 董月玲 李斐然

破解美国“高考”
一个在国内高考落榜的男孩,却被美国排名第一的哈佛大学录取;北京一个高考理科状元,申请了美国11所名校,竟被全部拒录。
“中国人民破解了美国的教育体系”,有人在网上发了这样一个帖子,并转发了去年5月29日《纽约时报》的一篇报道,文中提到一个叫马振翼的美籍华人。
10年前,马振翼在加州创办了一家叫“星腾科”的教辅机构,为高中生升大学提供咨询及考试培训服务。2009年,这家机构进入中国大陆,在北京、深圳等地设立了分支。10年来,“星腾科”帮助数千华人学生,进入梦寐以求的美国名校。
美国顶尖大学究竟是怎样招生的?与国内只看分数的高考比有啥不同? 继续阅读“中国学生没有梦想?”

英国科学家解释“灵魂出窍” 称是大脑生理反应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10月31日电据外电31日报道,英国科学家在对大脑感知进行研究后认为,所谓意识溢出体外的现象只不过是大脑理解死亡的方式。“灵魂出窍”的感觉是大脑对我们耍的“小花招”。
此前曾有不少濒临死亡的人表示有过意识脱离躯体浮在上空,或是看到亮光的经历。但是据科学家的说法,这些只是大脑在处理死亡的过程中做出的反应。 继续阅读“英国科学家解释“灵魂出窍” 称是大脑生理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