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的游戏

这里讲的权力游戏,与那部著名的电视剧没有关系。

不久前,我看到一场真实的权力游戏。在一个世界正在走向人工智能的时代,我看到了一场近乎中世纪的权力游戏。在这类游戏中,权力的获取是以暴力为后盾,以暗箱操作为方式,以宫廷阴谋为主线,以歌功颂德最终获得最高权力者为结果。由于是暗箱与阴谋在权力争夺中起了最主要的作用,这种游戏的胜出者往往是最阴险毒辣者。仁慈宽厚者往往被人为是妇人之仁,难成大器。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Z国一位名义上掌握最高权力的Z先生,因为不忍向和平情愿的学生开枪,被他崇尚暴力与阴谋的同伙,以暗箱操作的方式剥夺了权力,只能自己拿着一个电喇叭,到广场上去,带着哭声劝说学生回家。Z先生最终不但没有能够阻止那场杀戮,自己还落下被软禁至死的下场。

这是劣币驱逐良币的游戏。

这种权力游戏还不如猴王争夺战那种纯粹的暴力,因为那其中没有阴谋诡计,没有暗箱操作,每个猴子都有机会以武力取胜。在公开比武面前,猴猴平等。 继续阅读“权力的游戏”

救命稻草与圣经

前几天听一位朋友说起,他有一位亲戚,曾经是一个十分顶真的政工干部,现在却成为一个十分虔诚的佛教徒。这位亲戚甚至叹息:“十年政工一场空!”对此,我不由想起,周边真有不少人从信仰某某主义,改信某教,还特别虔诚。

我认识的某位天性开朗的老人突然得了绝症,一辈子没有认真信鬼神的他,居然在几个星期内受洗,成了基督教徒。可以想见的一个原因是,他家里本来就有基督徒。

当然,比之相信乌托邦式的,抢夺私人财产的某某主义,相信教人向善的某教毫无疑问是一大进步。问题是,为什么有这么多人,那么容易在不同的信仰之间,或者在无神论与有神论之间跳槽?!

我能猜想到的原因,不外乎:发现原先信的错了,心灵无所寄托,犹如在荒地上迷了路,来了一辆车,就急切地跳上去,连方向都不问,只要去城市就对了;面对困境,甚至死亡,仿佛不会游泳的人掉入激流,随便抓着什么都当是救命稻草;有信仰好过没有信仰,因为这样不但心灵有了依托,还可能有来世或者进天堂的福报;这信仰(团体)看上去不错,入了伙,就有了伴,可以抱团取暖,互相安慰。

在我自己的人生中,也不断有人以某某主义、某某神,以现世的幸福,或者死后上天堂对我诱导,灌输,但我对一切不合逻辑的,无法求证又不容置疑的说法,都报以怀疑态度。“万一信错的怎么办?如果信错了,我会把一生都浪费在这个信仰上!”始终是我头脑里的疑问。(当然,对于从自身实际利益出发,借主义或者信仰达到他不可告人目的者,是没有必要枉费心机考虑这类问题的。这类人物,不在本文探讨范围。) 继续阅读“救命稻草与圣经”

只有名利的人生不是人生

追求名利似乎是人的本能。“利”带来物质上的安全与舒适;“名”带来精神上的成就感。这本来无可厚非,前提是不能超越以下底线 – 获利的方式是为他人提供便利,而不是危害他人,或者通过违法的手段获取;图名的方式不是靠弄虚作假,出卖灵魂与人格。

这样的底线,从道德上或法律上,都不难理解,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却屡屡有人跨越。只要一个人的人生目的纯粹是为了名利,他就会在名利的种种诱惑之下,跨越这底线。因为在他的内心,他并不抗拒以不择手段获取名利,只要不被发现就好。

从进化论的角度来看,一个人单纯地追求名利,实际上就是出于动物精神的追名逐利,就如同孔雀展示羽毛;狮子、猴子争做大王。它们的最终目的无非是为了争取更多的食物,更多的交配机会,更多的子嗣。这就是为什么在某些意识落后、制度腐败的国家,官员和富豪们终身奋斗的目标都不外乎更多的房子,更多的、到处藏匿的、见不了光的现金和离岸的资产,更多的女人和子嗣。而其他人则羡慕嫉妒恨,希望有朝一日也能有他们那样的享受、权势与风光。其实所有这一切都没有超越动物的生存本能,只是披上了华丽的外衣而已,无论他外衣上标明的是哪门子主义,哪个乌托邦的梦想。

那么,对于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来说,人不为了动物精神的名利,还图个啥?! 继续阅读“只有名利的人生不是人生”

一个父亲的父亲节的思考

怎样才是一个负责任的父亲?仅仅是给孩子交各种费用,把他(她)养大吗?

一个称职的父亲,不能让他的后代在学校里被人洗脑,而束手无策,而是要培养他能够拥有独立的思想与人格;不能让他的后代担心自己的房子被强拆,或者走在街上会被警察无辜打死,还失去了清白;不能让他的后代生活在一个有人倒地没人敢扶,无人相救的冷漠社会;应该让他的后代有权利选择政府官员,而不是反过来把他们当老爷,卑躬屈膝地求他们做主,任劳任怨地养肥这些寄生虫;应该让他的后代不用凡事要求人、拼爹,而是按规则办事,靠自己的努力与才智;应该让他的后代不用担心因言获罪,靠假话与面具苟且一生,而是能够畅所欲言,活出真我……

所有这些,都是父亲们不可推卸的责任,因为我们是人,不是猪。我们不只仅仅要把孩子养大,还要让他(她)做一个真正的人。我们不能因为我们的父辈无能,就为自己的不作为开脱,将应该做的事情推给下一代。当我们的后代责问我们“你们当初都干了些啥?!”最起码,我们不能无言以对,只因为自己苟且了一生,更或者助纣为虐!

世界应该因为我们的存在变得更好,而不是变得更糟。

什么样的人不喜欢在群里谈蒸制

在赵&国,蒸制是十二分敏感的话题,“莫谈国&事”是近几百年来的传统智慧,尽管近几年来,就连时时刻刻要呼吸的空气,都与蒸制有关。幸运的是,现在赵&国人有了互联网、社交媒体,有了各种群。起码在各种群里,大家似乎有比较大的言论柿油。然而,就这一点点可怜的,有限范围里的柿油,也往往被群里的某几个人干扰,以至剥夺。他们往往打着同学情谊,或者某种群体情谊的幌子,阻扰对蒸制感兴趣的群友讨论蒸制话题。他们这样做的时候,丝毫没有顾虑到这些群友的情谊,更遑论他们侵犯了这些群友的基本权利。

他们是怎样的人?不外乎两种。

继续阅读“什么样的人不喜欢在群里谈蒸制”

纽约时报:单身社会

Ring | 日期:2012-07-30  来源:阅读时间
人们正生活在奇妙的个人主义时代中。几代以前,未婚生子被认为是可耻的事情。但是,JasonDeparle 和 Sabrina Tavernise 在周六的《纽约时报》中指出,半数以上的30岁以下女性所生的孩子都属于非婚生。
1957年的调查显示,57%调查者表示他们认为那些更愿意单身的人是“道德败坏的”或“神经不正常”的人。但是今天,Eric Klinenberg在他的《单身主义》一书中指出,半数以上的成年人是单身。 全国28%的家庭是单身家庭。单身家庭的数目比结婚生子的家庭还要多。在像丹佛,华盛顿,亚特兰大这样的城市,40%以上的家庭是一个人生活。而曼哈顿则有半数的家庭是单身。
几代以前,大多数人从属于一个主要政党。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他们既不支持共和党,也不支持民主党。几代以前,大部分人为大企业工作或加入了工会。但今天终身雇佣减少了并且工会会员数量也直线下降。
继续阅读“纽约时报:单身社会”

人类主义哲学系列讲座之——爱情

来源:网络
爱情首先是一种两性之间强烈的性吸引和性依赖的感情,在此基础上,两人之间的性格、爱好、知识修养和人生理想的契合将形成更紧密的精神依恋。低层次的爱情就是性依恋、一夜情,中层次的爱情是是足以维系家庭的性合作、经济合作与生育合作的混合依恋感情,高层次的爱情是性依恋和人生信仰的完美融合。有时候,性吸引可以催化双方观念上的吸引和认同。正是最后一种情况,使爱情被认为是一种高贵的情感和富有吸引力的人生体验。

(为什么一些品德高尚思想深邃的思想家很难得到爱情,而一个流氓混混儿,凭三寸不烂之舌就可以得到一个美少女的死心塌地以身相许呢?这是因为思想家企图得到的往往是高层次的爱情,而混混只要求最低层次的爱情,他只要调动、激活对方的性欲就可以了。)

首先,有所谓关于“爱”的力量的神话。可以找得到一些个别的和偶然的事例来吹捧这种神话,比如爱情可以使颓废的失意者重新振作起来,爱情可以使浪子回头,使邪恶残暴变得温顺纯良,使愚昧变得聪明,使庸才变得大有作为。 继续阅读“人类主义哲学系列讲座之——爱情”

什么是做人的底线

什么是做人的底线?对于这个问题,不同背景的人会有不同的答案。
台湾人可能要谈礼义廉耻;大陆人可能说八荣八耻;西方人可能会提普世价值观;源自于《圣经》各宗教的信徒们,应该会想到摩西十诫……
真是众说纷纭。但归结起来,不过是2500年前,孔子的一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虽然不能称为放之四海而皆准,但作为做人的底线的指导却是十分简单明了。
你想要别人对你有礼;你首先要对别人有礼。你不喜欢被歧视;你首先不要歧视别人。你要求别人讲道理,守规则;你自己也要讲道理,守规则。你想要享受美好的环境;你自己首先不要破坏环境。你不想被杀;你也不要去杀人。你不想你自己,或者自己家的人被奸淫;你自己首先不要做这样的事。你不想被别人陷害;你就不可去陷害别人。你不想让你的家和财产被人夺去;你就不可去图别人的家和财产。你想要畅所欲言;你就不要试图封别人的口。你想要有自由;你就不要去侵犯别人的自由;你不想被冤枉,或者同人发生冲突时,想要有人为你主持公道;你就不要在自己强势的时候,仗势欺人,而是要同整个社会一起建立一个独立公正的司法体系…… 继续阅读“什么是做人的底线”

高度与视野

站得越高,当然是看得越远,视野也越广阔。每一个想看远一点、广一点的人,都知道要站到高处去看。即便如此,也不是每个人都有兴趣观赏远处景色的;满足于坐井观天的也不在少数。如果进一步拓展到人的思想,坐井观天的却是大多数,只不过每个人坐的井,大小不同而已。要不然,怎么会只有极少数的人能够荣获,具有“远见卓识”这样的荣誉呢?多少人中间,才出一个乔布斯呢? 继续阅读“高度与视野”

人格分裂者的悲剧

前文《通往人格分裂之路》¹陈述了某组织成员如何从一个正常人逐步变成一个人格分裂者的过程。在一个专制社会,当一个人的整个生活成为有组织骗局的一部分,他的人格分裂到了将三调(高调、正调、阴调)唱到炉火纯青、运用自如的时候,他看上去是个人生赢家。然而,这不过是表象。
不敢面对真相
如果你碰巧认识某组织稍微有点级别的官员,你会发现,他们通常都不会以开放的姿态加入微信朋友圈,或者同学群;他们常常自称没有微信账号,或者即便有微信账号也非常隐秘。他们在这方面的行为方式同民主社会的官员完全相反。你可以在网上轻易找到奥巴马、卡梅伦、马英九的脸书、推特账号,但你非常有可能完全不知道你那位做了局级官员的同学的微信账号。
难道他们这样做,是为了他们保持高高在上的地位和神秘感?为了免受社交网络中各种新老旧闻,各类思想的污染,维护心灵的纯洁(D性)?如果你曾经就一些敏感问题同这类人有过面对面的交流,你就会发现他们要么以某种既定的模式强词夺理,要么用一种似是而非的逻辑维护该组织的官方立场,要么就干脆极力回避。比如说,他们会颂扬该组织前领袖的英明伟大,尽管这位领袖害死千万人的事实点击几下鼠标就会找到;他们会否认80年代末,某广场的血案,会问“你看到血了吗?”尽管事实上证据累累,只不过在某片土地上被屏蔽掉了。诸如此类的事情,比比皆是,举不胜举。 继续阅读“人格分裂者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