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日,琼瑶在自己宣传新版《还珠格格》的专属博客上,更新了一篇和新剧完全没关系的日志《握三下,我爱你》,讲述了她的金牌搭档刘立立导演的爱情故事。从37岁开始执导琼瑶的作品,她执导了一辈子的琼瑶爱情戏,然而她的爱情,却绝对比任何一部琼瑶剧都纠结!
年少轻狂爱上有妇之夫
琼瑶介绍,刘立立年轻时就是校花级人物,毕业于戏剧系,“很多学长追求,大家写情书给她,打赌谁能追到她。董哥也是其中之一。但是直到董哥毕业,这些学长谁也没追到她。”董哥就是这起爱情风波里的男主角,琼瑶并没有透露全名,其人也是中国台湾地区影视圈的名导。琼瑶介绍,两人毕业后都进了影视圈,都从“场记”干起,中间经历了种种曲折后,居然谈起了恋爱,但此时“董哥已‘使君有妇’”,两人开始在外面租房子同居。 继续阅读“琼瑶发博曝御用女导演刘立立的“小三”情史”
一夫多妻对男人来说好不好?
作者:英国《金融时报》专栏作家 蒂姆•哈福德
亲爱的经济学家,
我生活在一个允许一夫多妻制、但男人大多只娶一个老婆的地方。我的一位朋友有两个老婆。有一次人家问他为什么娶俩,他调侃地说:“供应商更多就意味着竞争更激烈,为客户提供的服务更好。”通过直觉和观察,我知道,有两个老婆的人很少会过上“平静”的日子。作为经济学家,你会如何解释呢?
穆赫辛(Mohsin),巴基斯坦 继续阅读“一夫多妻对男人来说好不好?”
中国在同性恋问题上“起大早,赶晚集”
李银河博客
担心被异己的文化所同化。人们对于与自己不同的文化往往采取不屑一顾的态度,而不至于残酷迫害它。 如果我们能够对这些历史遗产和文化传统善加利用,不仅可以改善中国的人权形象,而且可以为世界其他国家和人民做出妥善处理亚文化与主流文化关系的榜样,使我们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捷足先登,而不必在所有的事情上都跟在先进国家的后面,像个小学生。在这个方面,我们的确可以做别人的老师和先进,为什么不做呢?福柯早就把中国的性文化与古希腊、古埃及、古日本相提并论,认为我们有西方所没有的长处,我们为什么不当仁不让,对此善加利用呢?如今,我们在同性婚姻问题上不仅落后于美英加拿大这样的大国,而且落后于冰岛这样的小国,所以我说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是“起了大早,赶了晚集”。
近日,冰岛女总理与同性伴侣结婚并批准冰岛同性婚姻法案的事件轰动全球,不仅同性恋群体为之欢欣鼓舞,世界上所有宽容进步的人们都为之击节赞赏。她的婚礼恰好选在作为同性恋解放运动纪念日(1969年6月29日纽约石墙事件)的日子,世界各地的同性恋纪念游行似乎都成了贺喜的队伍。 继续阅读“中国在同性恋问题上“起大早,赶晚集””
“剩女”与单身浪潮
李银河博客
最近,常常见到一个新词:“剩女”,意思是指挺大年龄还没把自己嫁出去的女人。这个词语的出现在我看是源于传统社会习俗的一种古老的恐慌。
所有的家庭中有四分之一是单身家庭。在这样的社会中,所谓“剩女”和“剩男”的压力就小了许多。与此同时,社会对婚姻之外性活动的规范必定会变得松弛,而不是像传统社会中那么严厉(直到1997年新刑法取消流氓罪之前,我国一直实行对所有婚姻之外性活动实施严厉惩罚的法律)。 个人选择的改变则指从人人都选择婚姻改变为一部分人选择过单身生活。如果你一定要选择婚姻,那么可以去碰运气(爱情常常要靠碰运气),也可以降格以求;如果你不一定选择婚姻,那么就不要去受“剩女”一类过时的称呼的打扰,自己一个人快乐地享受丰富多彩的生活吧。 继续阅读““剩女”与单身浪潮”
分居伴侣与周末夫妻
来源:李银河博客
前些时去访问匈牙利,与匈牙利的社会学同行座谈时,听他们讲到匈牙利人的婚姻状态,很是诧异。目前在匈牙利,在适宜结婚的人群中,只有一成多的人进入婚姻,剩下的人分为三大群体,一群是独身者,另一群是同居者,还有一群被称为LST(英文分居伴侣live separate together的简写)。目前,在中国的大城市也出现了一种“周末夫妻”现象,这一现象又被叫做“婚内单身”,与匈牙利的分居伴侣相似。它指的是夫妻两人同城相处却各有住处,定期相聚,分居的原因不是不可抗的客观原因和感情矛盾,而是当事人自愿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 继续阅读“分居伴侣与周末夫妻”
宁做三奶,不嫁穷人
作者: 猜火车
我出生在北方一个很偏僻的农村,很多人会说农村有什么不好,那是您没有见过真正的农村!因为没有公路,那个村庄离最近的汽车站也要二十公里左右,进出村以前都是靠走,后来依赖自行车。村里的街道同样是坑洼不平的土路,晴天风一吹一身土,雨天出门一身泥,并且泥浆里还有随处可见的牛粪、马粪、驴粪、猪粪、羊粪和鸡鸭粪便等,因为在哪里牲畜没有圈养的习惯,并且排便都要赶到大街上,怕脏了自家的院子。村里的人一年到头几乎没有吃过新鲜的蔬菜,因为哪里的土地只生产萝卜和白菜,当然还有红薯,如果红薯也算蔬菜的话。所以他们只能吃腌萝卜和腌白菜,别跟我说为什么腌不炒呀,谁都知道炒的比腌的好吃,但为怕费油他们轻易不炒菜,除非过年或者家里来了亲戚。我是到了大学才在食堂里吃了生命中的第一根油条。医疗保障就更别说了,象我的爷爷,生病了只能等死,因为没钱看病。后来终于送到医院了,差两块钱的医药费医生就不给开药,那还是国营的卫生院呢,我们全家人都给医生跪下了还不行,只能眼睁睁看着爷爷死在了医院里。真别告诉我农村在发展,至少我小到现在近三十年了还没有看到我出生的那个村庄有任何变化,我不知道有生之年我能不能看到。 继续阅读“宁做三奶,不嫁穷人”
马晓海涉嫌聚众淫乱罪一审辩护词
尊敬的审判人员:
接受被告人马晓海的委托,江苏苏源律师事务所指派我担任被告人马晓海涉嫌聚众淫乱罪案中马晓海的一审辩护人。辩护人查阅了全部卷宗材料并会见了被告人马晓海,广泛查询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权威的刑法学资料和相关判例,又经一天的法庭调查,从而对本案有了全面而深刻的了解,辩护人认为被告人马晓海不构成起诉书指控的聚众淫乱罪,现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的规定,依法发表辩护意见如下,请合议庭参考和采纳。
继续阅读“马晓海涉嫌聚众淫乱罪一审辩护词”
为多边恋一辩
作者:李银河
爱的排他性到底是天性使然还是社会建构?人们看到雄性动物为争夺一个雌性斗得你死我活,自然而然想到爱的排他性是天性使然。人类几千年文明史的男女关系中也充满了妒忌、独占欲与情杀,难道这还不能证明爱的天性是排他的?
然而,现实生活中的证据表明,爱可以不是排他的。其中最主要的证据来自被称为多边恋的一种新社会潮流,也可以说是一种崭新的生活方式,一种崭新的人际关系。在西方国家,实行多边恋的人们组织了自己的协会,出版了自己的刊物书籍,他们所形成的亲密关系是在三人或更多的人之间,一种新的家庭婚姻组合方式。他们的存在向爱的排他性提出了严重的挑战,他们的存在证明,爱的排他性并不是人的天性,而是社会的建构,是社会为了子女养育、为了财产继承、为了养老等功能而建构起来的一种伦理道德,一种思维方式。天长日久,人们习惯了这种思维方式,于是不能再想象不排他的爱情,不排他的关系。 继续阅读“为多边恋一辩”
男女双重标准批判
作者:李银河
在我们这个持续了几千年的男权制社会中,在性规范上盛行男女的双重标准。这个双重标准用通俗的语言来表述就是:男人的性活动越多越好,女人的性活动越少越好。
对男人的性活动,人们永远给予正面的评价,如果一个男人有很多性经验,那只能说明他有钱、有权、有闲、有魅力甚至是身体好;对于女人的性活动,人们却永远给予负面的评价,如果一个女人有很多性经验,则说明她轻贱、放荡、不知廉耻,人们会无情地将她唾弃,就像对待木子美那样。 继续阅读“男女双重标准批判”
〔转贴〕夫妻交换行为的合理性论证—-基于社会调查的理性分析
一项调查显示,大多数参加夫妻交换行为的夫妻在36-40岁,建立了事业,在生了孩子之后开始夫妻交换。典型的夫妻交换者结婚1.5次,婚姻持续了10.5年。夫妻交换者重视婚姻价值,婚姻中的人比单身者更容易参加夫妻交换活动,他们认为“人性”是好的。62.6%夫妻交换者认为夫妻交换促进了他们的婚姻和关系,35.6%认为夫妻交换后婚姻质量没有变化,1.7%认为夫妻交换后婚姻质量不如从前了,对此女性和男性的评价是一致的。
有学者认为,夫妻交换行为对一夫一妻制婚姻的稳定有促进作用,极大地丰富夫妻双方的性的多样化体验,而极少地威胁到婚姻本身。但为了使夫妻交换不影响到婚姻,夫妻交换者也发展出一些规则,比如过份的热情和爱情卷入与他人的性行为是被禁止的,还需要用谨慎与策略去降低嫉妒心。 继续阅读“〔转贴〕夫妻交换行为的合理性论证—-基于社会调查的理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