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苹果树,终于结果了。
第一年,它结了10个苹果,9个被拿走,自己得到1个。对此,苹果树愤愤不平,于是自断经脉,拒绝成长。第二年,它结了5个苹果,4个被拿走,自己得到1个。”哈哈,去年我得到了10%,今年得到20%!翻了一番。”这棵苹果树心理平衡了。
但是,它还可以这样:继续成长。譬如,第二年,它结了100个果子,被拿走90个,自己得到10个。很可能,它被拿走99个,自己得到1个。但没关系,它还可以继续成长,第三年结1000个果子…… 继续阅读“做一棵永远成长的苹果树”
河边的苹果
一位老和尚,他身边聚拢着一帮虔诚的弟子。这一天,他嘱咐弟子每人去南山打一担柴回来。弟子们匆匆行至离山不远的河边,人人目瞪口呆。只见洪水从山上奔泻而下,无论如何也休想渡河打柴了。无功而返,弟子们都有些垂头丧气。唯独一个小和尚与师傅坦然相对。师傅问其故,小和尚从怀中掏出一个苹果,递给师傅说,过不了河,打不了柴,见河边有棵苹果树,我就顺手把树上唯一的一个苹果摘来了。后来,这位小和尚成了师傅的衣钵传人。
世上有走不完的路,也有过不了的河。过不了的河掉头而回,也是一种智慧。但真正的智慧还要在河边做一件事情:放飞思想的风筝,摘下一个“苹果”。历览古今,抱定这样一种生活信念的人,最终都实现了人生的突围和超越
世界是属于勇者的
前几天看到上班匆匆急行的人群,我不禁想到,这当中有几个是满怀着快乐和激情赶去工作的呢?恐怕只是少数吧!?大多数的人恐怕是出于无奈,而在着无奈的背后,是习惯,是出于对改变现状的不安,是对失去一份能够维持自己和家人温饱的工资的恐惧。
对于许多人来说,一份工作,确切地说是他(她)的职位便是他(她)在这个社会上的身份和地位。一旦失去了,便感觉自己啥都不是,虽然他(她)现在的身份和地位连他(她)自己都不满意,但失去,是更加不能接受的。所以他们宁愿匆匆赶去上班,甚至要尽一切机会拍老板的马屁(lick his ass)。
你倾听内心的呼唤吗
成功者的主要快乐源泉之一是有特定的目标和个人使命。如果你每天早上起床都很困难,你就还没有找到你的个人使命。树立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意味着真正地生活。如果你每天早上都有一个目标,在未来的一天里你就会满怀兴奋和激情。不管外面是下雨、落雪还是阳光明媚,你都不会等待,而是立即出发。个人使命来自灵魂的呼唤。它是你生存的本质和理由。个人使命就是你来到这个世界的理由。
许多人之所以遭受中年危机,是因为他们从不追求自己的使命。在20世纪80年代,大多数人寻找的是能赚最多钱的职业和工作,这样他们就能过上富有的生活。他们是这样定义成功的:成为高薪专业人士,或成为职业经理人,或公司的最高管理者,拥有物质财富。然而他们的个人情感生活、婚姻或许正处于混乱的状态,孩子的生活一团糟,而自己也正为压力过大和不知足而痛苦。 继续阅读“你倾听内心的呼唤吗”
三十而立的诅咒
“三十而立”是中国社会对男人的要求。这个说法不知是哪个朝代、哪个龟儿子兴起的?搞到中国的男人们从孩提时期就要头悬梁锥刺股,全然失去了儿童的乐趣;到了青春期就更神经兮兮,相信这么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对近在眼前的颜如玉却视而不见,或者是不敢见,本来是生龙活虎的年龄,却全然没了朝气;到了二十八、三十岁,自然是没有几个合乎立起来的标准,结果人没立起来,就连老二也受了牵连,立不起来了。君不见中国足球队的棒小伙们老是射门不得入吗?
只有傻瓜害怕当傻瓜
一方面,中国人一心想获得成功;另一方面,大部分人又害怕失败,努力想避免失败。想获得成功,又想避免失败是不可能同时实现的。失败是达到成功的必经之路。大多数情况下,你必须经历许多失败方能获得成功。成功的道路看起来就像是这样:
失败→失败→失败→失败→失败→成功 继续阅读“只有傻瓜害怕当傻瓜”
对工作的最大无知
在当今世界中,对工作的最大无知是把工作放在人生最重要的位置。可惜的是,这种价值观普遍存在。“工作狂”在大部分人听来,是个褒义词。许多公司主管持有的过时的态度和价值观,助长了以工作狂为特征的工作环境的持续存在。而这正在损害员工们的健康。
在从北美到亚洲的许多大公司中,这种无知在包括高层管理人员在内的所有人中流行。工作狂们觉得这种无知的环境如此舒适,他们不但能够容忍,而且还喜欢上了它。许多公司领导人之所以愿意成为工作狂,是因为沉迷于工作可以获得财富和权力的想法。在许多部门中,大多数员工在很大程度上都可以被视为工作狂。一星期工作60-80小时是很平常的事,提前完成任务以及做自己分外的工作也很流行。有些管理者甚至觉得完成分外的工作很有成就感。 继续阅读“对工作的最大无知”
把灾难都当作小事
让你终生受益三条职场忠告
一对新婚夫妇生活贫困,要靠亲友的接济才能活下去。
一天,丈夫对妻子说:“亲爱的,我要离开家了。我要去很远的地方找一份工作,直到我有条件给你一种舒适体面的生活才会回来。我不知道会不会太久,我只求你一件事,等着我,我不在的时候要对我忠诚,我也会对你忠诚的。”
很多天之后,他来到了一个正在招工的庄园,他被录用了。他要老板答应他一个请求:“请允许我在这里想干多久就干多久,当我觉得应该离开的时候,您就要放我走。我平时不想支取报酬,请您将我的工资存在一个账户里,在我离开的那天,您再把我赚的钱给我。”双方达成了协议。
年轻人在那里整整工作了20年,中间没有休假,也很少休息。 继续阅读“让你终生受益三条职场忠告”
“爱厂如家”的德国员工越来越少
德国经济又走上坡了,企业赢利上扬。然而,哈佛商业经济杂志委托Gallup民意测验公司进行的一次民调却表明,德国企业的员工心灰意懒的现象十分严重。 特别视企业为自己的生命的(相当于中国人以前说的“爱厂如家”的)员工比例从2001年的16%下降到了13%。德国之声记者报导如下。
好生意,坏心情。德国企业里的气候继续转冷。这是国际咨询企业Gallup对1800多名德国雇员作的民意调查的结果。Gallup德国子公司总经 理格拉尔德.武德说:“整个气氛多年来一直处于非常低的水平上。具体地说,只有13%的德国男女雇员热爱他们每天做的事,也就是说热爱他们的职业。68% 在心理上是两栖的,也就是说,他们按规定来做工作,而,19%的人,将近五分之一的德国人甚至已经完成了内心深处的辞职,也就是说,他们是心灰意懒地去上 班的。” 继续阅读““爱厂如家”的德国员工越来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