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企业管理学的诸多理论中有一条著名的企业管理理论:“巴西鱼效应”。据说,此理论来源于一个渔民的故事。故事讲的是:一个老人以打鱼为生,每次出海回来都会将新打的鱼运到集市上贩卖。老人打得是一种沙丁鱼,一种极易在运输途中死去的鱼。其他渔民每将此鱼运到集市时,鱼多数已经死掉,而死鱼是无法卖个好价钱的。然而,老人每每运到集市的鱼,却都十分鲜活,令人百思不得其解。很多年后才有细心人发现,老人用于运输鱼的鱼箱中除了沙丁鱼以外,还有一种专食沙丁鱼的天敌——凶恶的巴西鱼。原来老人每次运输沙丁鱼时,为了使鱼箱众多的沙丁鱼不致缺氧死去,便在鱼箱中放入一条巴西鱼,沙丁鱼看到天敌的到来便迅速逃窜,很多鱼的逃窜使箱中的水不断地搅动,增加了水中的含氧量,同时也增加了沙丁鱼的求生欲望。因此,鱼运到集市时自然还在活蹦乱跳。
有些人将老渔民的这种方法拿到企业管理中运用,由此便产生了一个著名的理论:“巴西鱼效应”,也有人叫它“鲶鱼效应”。“巴西鱼效应”主要运用在企业管理革新时,为了打破企业原有僵化的、制约发展的管理体制,企业的拥有者引进新的管理者和新的管理体制,以此引领和推动企业快速发展。在这里新的管理者即:职业经理人,充当了企业这个鱼箱中凶恶的“巴西鱼”,企业原有的员工则变成了“沙丁鱼”。通常职业经理人的到来,不光会带来新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方法,同时也会给企业原有员工带来了职业生存的压力,要么懒散地被巴西鱼吃掉、要么积极地改变工作态度。由于有“巴西鱼”的存在与推进,企业往往在很短的时间里就恢复了发展的活力。很多案例说明,这套管理理论在国外屡试不爽。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的理论,还有一则森林狼的管理故事:在一个岛上的森林中狼群与鹿群共存,猎人为了保护鹿而把所有的狼都赶走,结果鹿群吃了睡、睡了吃,变成一群胖鹿,再变成一群病鹿。结果鹿的种群没有扩大,反而缩小了。不得已猎人有将狼带回了岛上,很快鹿群又恢复了生机。
在步入市场经济的发展轨道后,中国企业也借鉴了众多国外先进的企业管理及营销经验,在使用“拿来主义”的同时,也在同步消化吸收。这套国外先进的管理理论“巴西鱼效应”也被中国的企业运用,许多企业在因管理混乱而遭遇发展“瓶颈”时,或者在追赶国际化管理时,请来了职业经理人。但是很多企业在职业经理人到来时却出现了抱薪救火的局面。这些企业在没有“巴西鱼”到来时是“小乱”,来了“巴西鱼”反倒“大乱”了;很多“沙丁鱼”的头目在闹罢工,懒散的“沙丁鱼”们也变得更懒散。有时还出现了“巴西鱼”被“沙丁鱼”同化的现象,更有甚者一些企业甚至出现了“巴西鱼被沙丁鱼群攻而死”的状况。少数能在企业中生存的“巴西鱼”也不得不改变凶狠的个性,消蚀斗志而畏首畏尾。观得此景,没有办法的企业拥有者,只好选择暂不引进“巴西鱼”或者将以引进的“巴西鱼”亲手屠宰,以求得偏安一隅。
真的是中国的“巴西鱼”们不够凶狠?还是这套国外理论水土不服?其实都不是。了解这套国外先进的管理理论失败的根源,首先要了解一些国人的个性。一些国人的个性不同于沙丁鱼,沙丁鱼在遇到凶狠的巴西鱼时只会逃跑,除此别无它法。而国人的个性在于没有外敌入侵时,通常会相互争斗、尔虞我诈、党同伐异;一旦有外敌入侵时,便会握手言和一致对外。
孙子曰:“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中国的“巴西鱼”们大多数以空降兵的形式进入企业,有时对企业所知尔尔,对“沙丁鱼”的力量也有所忽视。在这种情况下便进行管理革新,其结果可想而知。此外,虽然有时职业经理人对企业进行过企业调研,对员工的想法也殷殷垂询,但仍然败走麦城。那是因为“巴西鱼”没有搞清楚“渔夫”的用意,“渔夫”也许只想利用“巴西鱼”来吓唬一下企业里元老级的沙丁鱼。当然,也有可能怀有其它的用意。因此,职业经理人在充当“巴西鱼”的时候,还要真正深刻地揣摩企业领导者的潜在管理心理。
总而言之,中国的“巴西鱼”们在企业里的状况不容乐观,特别是在民营企业里的“巴西鱼”,情况更是悲哀。这就是为什么从“宝洁”出来的人不愿到民企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