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王的生活

猴王的竞争残忍、激烈。

它们在撕咬拼打和相互残杀中来争夺猴王宝座,皆因为猴王的宝座是它们最大的荣耀和追求。猴王可以自由的与所有的母猴子交配,其它的公猴子只能冒着生命危险与母猴子偷情,被猴王发现后,一般下场是极其悲惨的。猴王在猴群中,食物也享用最好的,所有美食都要无条件的奉献于它,因此它看着格外肥壮,毛色水滑,立于群猴间,很容易识别,看着自有一番威严之相。它在位期间,是最年轻力壮无敌的时间,所有的猴子对它毕恭毕敬,而它,也将用一个猴王的骄傲和专政来统治猴群,遇见外敌入侵,它会让母猴小猴先撤退,自己留在最后抵抗到底,但它也有可能对其他公猴侮辱欺负甚至残忍地将其咬伤咬残废。但如果过了它最好的时光……当年老力衰,青春不再,它的下场一般会很惨。它会遭受到最惨烈的报复,可能被群猴咬死,也可能被逐出猴群,它曾经做过的所有往事,会被一一翻捡,加倍偿还。最好的结果就是猴王识相,自动离开,那也难以逃脱孤独终老的悲惨命运。 继续阅读“猴王的生活”

爱国主义名言精选

作者:王振宇
来源:人人网

异议是爱国的最高形式。
——托马斯·杰弗逊
爱国者的责任就是保护国家不受政府侵犯。
——托马斯·潘恩
除非你把爱国主义从人类中驱逐出去,否则你将永远不会拥有一个宁静的世界。爱国主义是一种有害的、精神错乱的白痴形式。爱国主义就是让你确信这个国家比所有其他的国家都要出色,只因为你生在这里。
——乔治·肖伯纳
真正的爱国主义不排斥对于其他人的爱国主义的理解。
——伊丽莎白女王二世
我认识到,爱国主义是不够的,我还必须不对任何人心怀仇恨与抱怨。
——艾迪斯·卡维尔
爱国主义是超越于原则之上的对于不动产的一种专横的崇拜。
——乔治·简·纳森
爱国主义就是积极地为了微不足道的原因杀人并被杀。
——勃特兰·罗素 继续阅读“爱国主义名言精选”

工作与人生

王小波
我现在已经活到了人生的中途,拿一日来比喻人的一生,现在正是中午。人在童年时从朦胧中醒来,需要一些时间来克服清晨的软弱,然后就要投入工作;在正午时分,他的精力最为充沛,但已隐隐感到疲惫;到了黄昏时节,就要总结一日的工作,准备沉入永恒的休息。按我这种说法,工作是人一生的主题。这个想法不是人人都能同意的。我知道在中国,农村的人把生儿育女看作是一生的主题。把儿女养大,自己就死掉,给他们空出地方来——这是很流行的想法。在城市里则另有一种想法,但不知是不是很流行:它把取得社会地位看作一生的主题。站在北京八宝山的骨灰墙前,可以体会到这种想法。我在那里看到一位已故的大叔墓上写着:副系主任、支部副书记、副教授、某某教研室副主任,等等。假如能把这些“副”字去掉个把,对这位大叔当然更好一些,但这些“副”字最能证明有这样一种想法。顺便说一句,我到美国的公墓里看过,发现他们的墓碑上只写两件事:一是生卒年月,二是某年至某年服兵役;这就是说,他们以为人的一生只有这两件事值得记述:这位上帝的子民曾经来到尘世,以及这位公民曾去为国尽忠,写别的都是多余的,我觉得这种想法比较质朴……恐怕在一份青年刊物上写这些墓前的景物是太过伤感,还是及早回到正题上来罢。 继续阅读“工作与人生”

"状元"在美读大学:现在的基础教育会把孩子教傻的

本文为湖北当年的中考状元、“太空少年”、曾收到美国九所大学邀请后到华盛顿大学就读而后毕业的小伙郑人元写完的一篇日志。
今天接到一个妹妹的电话,她刚查到了高考成绩,问我明天填志愿该填什么专业,她爸爸说金融工程好,以后去银行就业,收入稳定,要不要报金融工程?
我要怎么告诉她呢?我自己为了选择我的专业花了一两年的时间思考,到现在还没有给我自己的职业生涯下一个定论,我怎么样告诉她在一个晚上的时间里快速地判断学什么专业好呢?
中国的教育就是这样,中学时代的孩子什么都不懂,不知道各个专业到底是什么意思、社会上各种职业到底意味着怎样的工作状态、他们到底擅长什么、对什么感兴趣、终生的追求是什么,统统不知道… 于是就在高考分数出来之后的某一晚在饭桌上和家长合计了一下,就胡乱报个金融、报个计算机、报个会计… 可是这么重要的事情,怎么可以在饭桌上花一两个小时决定呢? 继续阅读“"状元"在美读大学:现在的基础教育会把孩子教傻的”

赞美孤独

来源:李银河博客
孤独是人本真的状态,是人终极的状态。
无论人身边有多少亲人、爱人、朋友,他实际上是孤独的;无论人的生活中有多少亲情、爱情和友情,他的内心必定还是孤独的。人是孤身一人来到人世的,也将孤身一人面对死亡。这种孤独存在的一个证据就是疼痛:当你疼痛时,别人无法感同身受,只能自己一人独自忍受,体会,面对。
孤独是美的,不是丑的。人们嫌恶孤独,总是身不由己地想躲到人群当中去。在人群中生活,可以使存在的荒谬感不那么尖锐,其区别有如一个人有皮肤和没有皮肤。人群就像人的皮肤,有了皮肤,人就不会感觉到疼痛。而一个孤独的人就像一个没有皮肤的人,一阵微风都可以给他带来刺痛,这微风的名字就叫做存在。独自一人面对广袤的宇宙和美好的人生,孤独可以是美的,而不是丑的。 继续阅读“赞美孤独”

生活要简单明了

一部高档手机,70%的功能都是没用的;一款高档轿车,70%的速度都是多余的;一幢豪华别墅,70%的面积都是空闲的;一堆工作人员,70%是不专心干活的;一座商城70%的人是闲逛的;一大堆会议,70%是和自己无关的;一大叠报纸,70%是不用看的。结论:生活要简单明了。

人生不是竞赛,不要执着于与人比较

作者:陈愉 Joy Chen ⋅
我成长在上个世纪80年代,那时候的美国被称之为“贪婪的二十年” (“Decade of Greed”):经济处于腾飞期,消费者欲望膨胀,人人都在追求“成年人的玩具”:轿车、游艇、LV手袋等等…轿车车牌(美国人通常喜欢在汽车的尾箱或者保险杠上面贴几张花花绿绿的小纸片,或表明立场或耍耍小幽默 )和T恤衫上面经常能看到类似的格言:“拥着最多玩具而死的人,就是赢家”,生动的体现了那个年代的风潮。
那时的我,是一个敏锐的观察者、一个深受社会思潮影响的年轻学生,缺乏对于自我价值的深刻认识,所以我开始狂热地追求一切“权力”和“成功”的外在形式。我对自己的定义和标准,建立在与别人——那些非常成功的人——相比较的基础上。 继续阅读“人生不是竞赛,不要执着于与人比较”

中国人活着

【活着】一位美国教授考察中国后的感叹:中国人活得太累,他们的人生只有两个词组:成功和拼搏。我很奇怪,他们连快乐都感受不到,却想追求幸福。普通中国百姓,的确没幸福也少性福。另:小学到大学,忙着各种考试;毕业后忙着结婚;结婚后忙着生孩子养孩子;退休后给孩子看孩子……如此活着而已。

坐在路边鼓掌的人

坐在路边鼓掌的人
□文/刘继荣
女儿的同学都管她叫“23号”。她的班里总共有50个人,每每考试,女儿都排名23。久而久之,便有了这个雅号,她也就成了名副其实的中等生。
我们觉得这外号刺耳,女儿却欣然接受。老公发愁地说,一碰到公司活动或者老同学聚会,别人都对自家的“小超人”赞不绝口,他却只能扮深沉。人家的孩子,不 仅成绩出类拔萃,而且特长多多。唯有我们家的“23号”,没有一样值得炫耀的地方。因此,他一看到娱乐节目里那些才艺非凡的孩子,就羡慕得两眼放光。 继续阅读“坐在路边鼓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