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你喜欢哪一种生活模式,你都需要伴侣。人是需要伴侣的动物。与其说我们需要家,不如说我们需要伴侣;家只是一种形式。从出生到死亡,我们都不喜欢孤独,我们需要别人的陪伴,需要同别人有语言、身体、眼神的交流;我们需要被爱和爱别人;爱的感觉使我们即使身处绝境,心灵也有所寄托。
现在的人们往往将对伴侣的需要寄托在传统婚姻配偶身上。然而,大多数人最后得到的是失望。
问题在于,我们需要被爱,但不愿被占有;我们需要去爱别人,但做不到完全专一,更不愿为了某种义务,去爱某个人;我们需要同别人一起分享快乐、分担痛苦;但不愿失去自己的独立性;我们需要经常同我们所喜爱的人共进晚餐、一起游乐、做爱、睡在一起,以至一起生活,但却不愿这一切成为必修课,更不愿从此失去自由。我们需要伴侣,也许一个就足够,也许需要多个伴侣,但却不是传统婚姻所定义的那一个伴侣,那个同我们签定终身婚姻契约的丈夫或妻子。 继续阅读“伴侣重定义”
从绿帽子分辨男人国籍
1. 撞见老婆跟另一男人上床,二话不说拎起电话召来律师,拟定一纸离婚协议外加一份民事诉状:财产平分,要求赔偿精神损失费1000万元。
这是美国男人
2. 推开家门刚在客厅坐下,见一男子衣冠不整从卧室冲出夺门而逃,彬彬有礼地提醒:“先生,请随手关门!”
这是英国男人
3. 知道有男人勾搭上自己老婆,找到那家伙:“”马刀或枪,挑!”经进一步协商,决定斗酒,喝了八瓶半后,两人一致认为,伏特加才是最好的女人。
这是俄罗斯男人 继续阅读“从绿帽子分辨男人国籍”
寻找另一半?一场空幻想
有性生殖的特点,就是新的生命是由雌雄两个不同个体的生殖细胞的组合、发育而产生的。两个生殖细胞中所包含遗传信息的重新组合,基因的变异,以及胚胎发育过程中母体、环境的影响,加上婴幼儿时期环境、食物的影响,使每一个人都成为独一无二的个体,即便是你有孪生的兄弟姐妹,也是如此。你不同于你的兄弟姐妹,也不同于你的父母,你是独一无二的。这是不争的事实。
这样一个独一无二的你,要在茫茫人海中找到另一个独一无二的他(她)。而这个他(她)必须在各个方面都令你满意,满足你对性伴侣和生活伴侣的所有要求(如哈雷博士所发现的十项需求,见“拯救婚姻=Mission Impossible”),并使你对他(她)在几十年的生活中始终保持浓厚兴趣。这是一件几乎不可能发生的事情。这是一个一夫一妻专偶婚姻创造出来的神话。所谓“人本来是雌雄同体,终生寻觅另一半”“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女人的一半是男人”“合二为一”,“寻找另一半”都是无稽之谈。所以,要获得充实、幸福的人生,首先就不应抱着找到那个神秘的“另一半”、“那一个”的幻想。这种幻想只能使人在苦苦求索、和无尽的等待中虚度人生;或者在一次又一次对自己伴侣的失望中,怀着愤焖的、自责的、怨天尤人的情绪度过一生。
拯救婚姻=Mission Impossible
现代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自己需求认识的提高,对性生活和爱情生活都有了更高的要求。美国的一位心理医生和婚姻咨询专家,维拉德.哈雷博士,经过对婚姻问题多年的研究提出,人们期望婚姻配偶能满足他(她)的十大需求:
崇拜(admiration)、热爱(affection)、交谈(conversation)、家庭事务支持(domestic support)、对家庭的完全投入(family commitment)、财务支持(financial support)、诚实与坦率(honest and openness)、娱乐陪伴(recreational companionship)、 身体吸引(physical attraction)以及满足性欲(sexual fulfillment)。(见维拉德•哈雷(Willard F. Harley, Jr ) 的《他的需求 她的需求》(“He Needs Her Needs”))
这里,前三项同爱情直接相关,后两项同性直接相关,也间接同爱情相关。这个发现表明现代人在对婚姻的期望中,性和爱情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哈雷博士将他的发现作为他的书《他的需求,她的需求》的中心内容,为的是帮助人们,拯救婚姻。他的书于1986年首次出版,获得巨大成功,成为畅销书,并被译为德文、法文、荷兰文和中文。然而在过去18年里这几个国家的离婚率都一直在上升。美国的已婚家庭比例从1950年代的80%下降到现在的50.7%。哈雷博士成功地买出了他的书,但他,或者他的书却没有成功地拯救婚姻。
婚姻是爱情的坟墓
现代大多数人人认为,有了爱情,结婚是理所当然的结果;不结婚的话,反过来表明爱得还不够深,有所保留。爱情和婚姻似乎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成了男女关系的一对孪生兄弟。我们在大多数时候听到的是爱情和婚姻的赞歌,“婚姻是爱情的结晶”,“让相爱的两个人永远结合在一起”……。灰姑娘的浪漫爱情故事从我们的孩提时代就深深地烙在我们的脑海里,而这个故事的最后大结局——结婚盛典,当然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所以在现代社会,大多数的人按照这样一个模式生活:有了爱情就结婚,并尽量维持这个婚姻;如果婚姻中爱情消失了,就离婚;然后再开始下一个循环。美国统计局1996年的数字分析报告表明:几乎每一个美国人都会在一生中结一次婚。尽管当年的离婚率已是49%。人们带着宗教的虔诚相信婚姻是爱情的必然归宿。
可惜的是,人人都相信的东西,未必就是真理。
性自由乃大势所趋
社会进步的过程就是人类不断自我解放,追求幸福的过程。而幸福的前提是自由。(见马斯洛的《动机与人格》)从手工劳动到工具的使用,到大机器生产,到自动化;从飞鸽过书到邮递信件,到Email及手机短信;从徒步到骑马,到坐汽车,到坐飞机;从专制制度,到民主制度;人类无不在追求更多的自由。没有自由就毫无幸福可言。当今世界上文明国家对犯罪的最严重惩罚,除了死刑外,就是终生监禁。
当世界进入21世纪,人类对人的本能的性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社会环境不但在很大程度上顺应了人在性和爱情方面的要求,还在许多方面对人的本能的性采取宽容和认可的态度,并接受它是人与身俱来的本能需要,如同饮食需要一样。性教育在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成为学校教学内容之一。 继续阅读“性自由乃大势所趋”
同样的服务
性比爱大
人没有爱情,也可以有性。爱本是由性升华而来。性的升华与否因人而异,因对象而异。性还是可以独立存在的。人的性具有繁衍和享乐两种功能。繁衍是不需要爱情的。人类历史上所有的婚姻制度都不是为爱情而设,而主要目的之一是为繁衍而设。从血婚制到专偶制,无数人的性的结合都不是以爱情为前提的。夫妻双方甚至从未见过面就进入洞房,照样也能做动物本能的事情,也能生儿育女。 继续阅读“性比爱大”
性与纯洁
在绝大多数人看来,性与一个人纯洁性是对立的。处女是纯洁的,非处女是不纯洁的;婚后才有性行为的比起未婚就有性行为的要纯洁;婚内的性行为要比婚外的性行为要纯洁;从一而终的女人比起再嫁的要纯洁。耶酥是由处女玛利亚所生;孔子也绝非野合所得;童子尿可以治病;童子功也似乎有更大的威力。
所幸,人的纯洁性没有同吃联系起来。如果说吃素的比吃荤的纯洁,吃白饭的又比吃素的纯洁,那么生活岂不是要淡而无味;那么谁还敢在光天化日之下大吃大喝。而政府官员们作为人民公仆岂不是要常常吃白饭?政府官员们岂不是成了吃白饭的了?政府官员们当然不甘心只吃白饭。没有政府的支持,吃白饭=纯洁的概念自然不可能推而广之。简言之,人可以阳痿,但不可以不吃,也不可以光吃白饭。
处女真的纯洁吗?
处女真的纯洁吗?这还用问吗?处女不纯洁,还有谁纯洁?!
不错,无论男女都认为处女是纯洁的。因此有的男人娶妻一定要找处女;也有男人出高价和处女性交;也有女人要重修处女膜;也有医院、医生赚假处女们的钱。
有个女孩子说她“基本上谈恋爱是为了结婚”。同样的,有些女孩子更要将处子之身守到新婚之夜。这样的女孩,大家都会认为是好女孩,是自重的女孩。社会对她们赞许。她们也自认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明智的。她们不为恋爱而恋爱,不为爱情而做爱。当情到浓时,她们会说:“Stop! 你要和我结婚才能做。”
一切好象名正言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