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经济快讯周刊
人为什么要结婚?这个问题就像“人为什么要活着”一样,虽然简单,但异常难以回答。到目前为止的解释,大约有以下4种:生理说,情感说,繁衍后代说,功利说。我认为,要看一种解释是否合理,衡量标准是这种途径或方法是否有替代路径,如果没有替代路径,则这种解释是合理的。
繁衍后代说显然不合理,因为,随着科技的发达,可以用试管解决后代问题;生理说也存在问题,因为,这个可以通过“社会化”的途径解决; 功利说 ,就是经济学的解释,认为婚姻是双方为了获得最大化收益而签定的合约。这种说法很有道理:通过婚姻,至少可以获得4方面的收益:一是可通过劳动分工实现比较利益和递增报酬,比如女主内男主外,或女主外男主内,要比每个人既主内又主外,效率要高;二是互相提供信用,协调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比如一人工作供养另一人读书,最后共享荣华富贵;三是可分享家庭共有品,如调儿弄子的天伦之乐。此外还有彼此的知识和智慧,也是可分享的共有品。所以人们常发现,妻子教育程度上升,有助于提高丈夫工资;四是防灾保险,如生病不至于无人照顾等的收益。但是,经济学者列举的诸多好处,似乎只是一种预期,或者说是假想。在现实世界中,不幸的婚姻总是比幸运的婚姻多。另外,从逻辑上分析,经济利益是婚姻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情感说 ,如天伦之乐、爱情等。这种说法更没有解释力了。因为,天下实在难以找寻到不功利的婚姻!举个明显的例子,大学中,爱情应该是最纯洁而神圣的,因为,在象牙塔中,功利的色彩非常淡薄。大学生谈恋爱,双方分手的比例很高。有人总结说,“毕业即分手”
最近看到一个惊世骇俗的观点:婚姻并非必须!香港一位女作家写过这样一段话:“我们是不是已处在一个鸡肋世纪?生活上有着太多食而无味、弃之可惜的人情与事物。上至婚姻、事业,下至中午时分匆匆吃下肚的盒饭,都可能是鸡肋。”北京大学教授蔡华的专著《一个无父无夫的社会》,深入地分析了一著名案例,并严谨地论证了一个既无婚姻制度也无家庭组织的社会可以运行得和其他社会同样正常。美国人类学界掌门人、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教授格尔兹(C.Geertz),在《纽约书评》杂志上发表了长篇书评,除了肯定以英国人类学家R·布朗为代表的“单系血统理论”和列维·斯特劳斯的“集团联姻理论”的普遍性外,他还说“蔡华关于人的精确仔细的著述将会被人记住……”可见,蔡华的观点是颇有说服力的。
但是,人类为什么又非结婚不可?我认为,基于功利考虑的“攀比困境”是根本原因。而今,街上的漂亮女孩越来越多了。为什么?通常认为的原因有:生活水平的提高,营养条件改善造成漂亮女孩增多;观念的改变使得女孩更加热衷于展示自己的美丽等。但是,最主要的原因是:女孩子“被迫”美化自己!假定一群女孩的容貌差别不大,都是豆蔻年华,这时候,如果其他的女孩都没有化妆,只有一个女孩化妆,比如她染了红指甲,那么这个女孩马上就会引起大家的注意,大家都会觉得她好看。别的女孩不甘落后,自然群起效仿,结果所有的女孩都染了红指甲。或许女孩们都忽然对这种“军备竞赛”感到厌烦,可是假如别的女孩都还化妆,那个拒绝化妆的女孩会被别人认为是个异类,于是所有的女孩都只得继续化妆。这就是“攀比困境”。婚姻何尝不是这样!可以观察到的经验是,对于婚姻问题,往往是周围的人比我们自己还着急!如果你到了结婚的年龄(就是大众认为应该结婚的年龄段),而依然无动于衷,别人可能认为你“有毛病”。所以,我认为婚姻是“攀比”博弈的结果。男女为了证明自己的“正常”并婚姻,既给双方带来了“预期”收益,也给人类的繁育和社会的繁荣提供了前提。
如果婚姻是“攀比困境”的结果,它是否是非理性行为?如果将人定义为“约束条件下的最优化决策”,则人类都是理性的,区别只在于由于约束条件的不同而选择的结果不同。博弈论早就告诉我们了:合作比不合作好。所以,虽然是被迫的选择,但是有可能获得1+1>2的结果。
在现实世界中,不幸的婚姻总是比幸运的婚姻多。
这个结论怎么得出来的?
完全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