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是一场精确的匹配游戏

来源: 杨屹-将毋同的日志
实验人员找来100 位大学生,男女各半,然后制作了100 张卡片,卡片上写了从1 到100 总共一百个数字,单数的50 张卡片给男生,双数的50张卡片给女生。但他们并不知道卡片上写的是什么数字。工作人员将卡片拆封,然后贴在该大学生的背后。
实验规则
大家猜猜会怎么着?
这个实验设置很简单,就是要男女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异性,争取能凑到最大的总和。(奖金金额为编号总和翻10倍)比如,83号男生找到了74号女生配对,那么两人可以获得83+74=1570美元的奖金。但如果2号女生找到了3号男生配对,那么两人只能拿到50美元了。 继续阅读“爱情是一场精确的匹配游戏”

唐朝人如何面对婚姻破裂:一别两宽,各生欢喜

来源:深圳晚报
在许多人的观念中,古代女子是没有什么社会地位的。近日在北京展出的敦煌艺术品中,有一份敦煌山洞出土的唐朝人“放妻协议”(唐代称离婚为“放妻”)。看了这份唐代离婚协议书后,你的看法可能会改变,而且会佩服唐朝人面对婚姻破裂时所展现的好聚好散的态度。
这份离婚协议书的主要内容是:“凡为夫妇之因,前世三生结缘,始配今生为夫妇。若结缘不合,比是冤家,故来相对;即以二心不同,难归一意,快会及诸亲,各还本道。愿妻娘子相离之后,重梳婵鬓,美扫峨眉,巧呈窈窕之姿,选聘高官之主。解怨释结,更莫相憎。一别两宽,各生欢喜。”从这份协议书来看,这对唐朝夫妇离婚的原因,完全是由于感情不和。同时,“一别两宽,各生欢喜”,也就是好聚好散。

美报告称男女之间没有“纯友谊”

新加坡《联合早报》7月26日报道称,美国科学家研究指出,不管单身与否,男女之间没有“纯友谊”。 男性和异性的友谊是建立在“性吸引力”之上的;相较之下,女性大多认为和异性之间的友谊是可以建立在“柏拉图式的关系”之上,即重视心灵上的沟通。
报道援引台湾联合新闻网消息称,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研究团队邀集88对年轻男女友人,并请他们撰写一份机密调查表,回答关于友情的问题,包括受异性朋友的吸引程度。结果显示,男性不论单身与否,都希望自己对于女生是具备吸引力的,且如果有机会的话,男性希望能和异性朋友单独约会。 继续阅读“美报告称男女之间没有“纯友谊””

相爱四人组

找两个女生,一个男生,这样两男两女四个人一起交往。
前提一是心胸开阔,不嫉妒。男女之间,男人间和女人间都相处的很融洽。
前提二是真心和长期交往。相处真挚的感情,而非是为了玩乐。
前提三是互不干涉与其他人的交往。每个人是否交往别的异性朋友不受限制,但都看重四人间的感情的深厚和稳固。
前提四是行为守法。虽然每个人都和另两位异性有性爱关系,但都是两人间私下进行。三或四人共同活动时只是一起吃饭或游玩,至多是一起拥抱以表达亲切爱意。
人齐了四人定期约会,享受超越嫉妒心的共同相爱。四人关系稳固之后,如经四个人的共同同意,在以上前提的基础上,可以至多再接纳两个人加入,也即最多六人即止。
为了小团体的情感相对平衡,不接受夫妻共同加入。但丈夫或妻子可以在对方知情并同意的前提下,单人加入(特指夫妻交友的夫妻,其他人不必看此条)。

人生不是竞赛,不要执着于与人比较

作者:陈愉 Joy Chen ⋅
我成长在上个世纪80年代,那时候的美国被称之为“贪婪的二十年” (“Decade of Greed”):经济处于腾飞期,消费者欲望膨胀,人人都在追求“成年人的玩具”:轿车、游艇、LV手袋等等…轿车车牌(美国人通常喜欢在汽车的尾箱或者保险杠上面贴几张花花绿绿的小纸片,或表明立场或耍耍小幽默 )和T恤衫上面经常能看到类似的格言:“拥着最多玩具而死的人,就是赢家”,生动的体现了那个年代的风潮。
那时的我,是一个敏锐的观察者、一个深受社会思潮影响的年轻学生,缺乏对于自我价值的深刻认识,所以我开始狂热地追求一切“权力”和“成功”的外在形式。我对自己的定义和标准,建立在与别人——那些非常成功的人——相比较的基础上。 继续阅读“人生不是竞赛,不要执着于与人比较”

中国人活着

【活着】一位美国教授考察中国后的感叹:中国人活得太累,他们的人生只有两个词组:成功和拼搏。我很奇怪,他们连快乐都感受不到,却想追求幸福。普通中国百姓,的确没幸福也少性福。另:小学到大学,忙着各种考试;毕业后忙着结婚;结婚后忙着生孩子养孩子;退休后给孩子看孩子……如此活着而已。

单身=人生不完整?

转自网络

编者按:为了赶在某个年龄前结婚,至今还是好些人,包括他(她)们的父母,为之费尽心机的课题。这仅仅是因为大家都认为“单身=人生不完整”。其实,婚姻才最有可能造成不完整的人生。其中的原因已经在本站大量讨论了。

对中国女性而言,那种“人生不完整”的感觉是如此普遍,我们真该责备这个社会——它让一个单身女性的生活被无情贬损,就像这样的言论:

你还单身?太挑了吧。你自我中心,不成熟,你孤单绝望,真可怜。你或许有份好工作,可那工作不会爱你呀。你是工作狂,女强人。你还有性生活?荡妇!没有吗?你已经成老女人了吧!你对工作很投入?不对吧,那只是在填补你结不了婚的空虚。你快乐吗?你只是自以为快乐吧。没有丈夫,你永远不会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快乐。你将孑然一身地老去。

即便你的生活充满了辉煌的成就,充满了友情和激情,这仍然救不了你。社会是通过你属于谁来对你进行定义。如果你真成功了,你就成了靶子。别以为那只是你自己的事情。

继续阅读“单身=人生不完整?”

现实的男女利益最大化的婚姻制度—一夫一妻、一夫多妻与一妻多夫并存自选

首先,一夫一妻属于自愿选择,无论出于各种出发点。但这种形式绝非是必然,更不是唯一的婚姻方式。
然后,同时允许“一夫多妻”和“一妻多夫”,这点是出于现实的选择。因为前者(指一夫多妻)是有条件的男人和为了得到有条件的男人而宁愿放弃对这样的男人的独占的那一类女人的共同意愿。也就是有“供”有“求”,双方自愿,从天赋人的权利上来讲,任何个人或集体的第三方在道义上不应加以阻止。
而一妻多夫则不主要是指有条件的优秀女人要拥有多个老公,而是因为这样的现实需要:
因为允许一夫多妻,则男女比例失衡,条件差的男人则没有足够人数1:1比例的女人配比。这时则可以两或三个男人共同娶一个女人,或者也可以说一个女人拥有两个以上老公。女人为她的每个老公生一个孩子(除非某个老公自愿放弃)。这样的规则,对除选择了一夫一妻的男女以外的其他人,有如下好处: 继续阅读“现实的男女利益最大化的婚姻制度—一夫一妻、一夫多妻与一妻多夫并存自选”

坐在路边鼓掌的人

坐在路边鼓掌的人
□文/刘继荣
女儿的同学都管她叫“23号”。她的班里总共有50个人,每每考试,女儿都排名23。久而久之,便有了这个雅号,她也就成了名副其实的中等生。
我们觉得这外号刺耳,女儿却欣然接受。老公发愁地说,一碰到公司活动或者老同学聚会,别人都对自家的“小超人”赞不绝口,他却只能扮深沉。人家的孩子,不 仅成绩出类拔萃,而且特长多多。唯有我们家的“23号”,没有一样值得炫耀的地方。因此,他一看到娱乐节目里那些才艺非凡的孩子,就羡慕得两眼放光。 继续阅读“坐在路边鼓掌的人”

美国社会的自信

— -一篇不可不读的好文章
记得刚到美国时,去买食品,光啤酒就有十几个牌子,有的牌子还分干啤、冰啤、轻啤过去我习惯了没有太多选择的社会,从那时起我不得不开始做出一个又一个的选择。生活中,美国社会给了我多一些的选择,也给了我多一些的责任,多一些的自信。
来美国的有些亚州新贵们,很快就发现他们身边少了一份熟悉的羡慕,便多了一份失落。于是,他们随时分发印有董事长头衔的名片,结果并不管用。于是又一掷千金,买下华屋名车。可气的是,竟然连那些居斗室,开破车的美国佬也岿然不动,不肯景仰擦身而过的奔驰老总。当然更不会有人注意到他们袖口或领口的名牌。 继续阅读“美国社会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