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自残

最近参加了一个同学聚会,其中有两位男生已经吃降压药多年。我闻之颇有点诧异,正想向他们介绍一下预防和改善针对这种目前人类最主要杀手毛病的一些健康生活方式,不料其中一位说,“早吃降压药比晚吃好。晚吃的话会有更多副作用……“我刚要到嘴边的话,又缩了回去。说这话的Z先生是我以前班中的佼佼者之一,人称”天才“。如果让他去做个智商测试,结果一定会超过90%的人。但在我看来,他的话完全是反智的,并因此想法而正在慢慢地杀死自己,而浑然不知。作为一个与他并不十分熟络同学,觉得在此场合反驳他的话,十分不适合,只能闭嘴。

为了慎重起见,对于Z先生的观点,我还是用Google和Bing搜索了一番。无论我怎样调整搜索关键词,两者都只提供了一天中什么时候吃降压药更为合理的结果。两者都没有提供关于人的一生中,如果早晚都不能避免吃降压药的话,不如早点吃的信息。Bing同时也给出了AI的答案。它的大名鼎鼎的ChatGPT完全明白我在找什么。以下是它给出的答案的重要部分:

  • 降压药是否可以早点吃,要视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一般来说,如果患者的血压超过了正常范围(140/90毫米汞柱),并且有其他危险因素(如家族史、吸烟、肥胖、高血脂等),就需要及时服用降压药。如果患者的血压在正常范围内,或者只有轻微的升高(如130/85毫米汞柱),就可以先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如减肥、戒烟、限盐、增加运动等)来预防高血压。
  • 降压药不是越早吃越好,也不是越多越好。过早或过量服用降压药可能会导致血压过低,引起头晕、乏力、心悸等不良反应。因此,患者在服用降压药之前,应该咨询医生的意见,遵循医嘱,不要随意更换或停止药物。

有病和没病,究竟哪种状态好?没有病情况下,是否应该先吃药?答案无疑很确定,就连问题本身都是不值得一问的。这好比有人问,应该吃饭还是吃屎?然而我们的“天才“却有这种匪夷所思的想法。这种说法,我以前也听说过,大概率不是”天才“自己发明的。

从心理学角度,Z先生的反应,是认知失调。这是人对自己不利的事情,或者做错的事情的一种心理调整,从而将不利的事情,说成是有利的;将错的,说成是对的,或者是有正当理由的。这是不是很熟悉?

是的,这类现象几乎经常、普遍地发生,从我们个人生活的小圈子,到国家政治、国际关系。

比如说半个世纪前的朝鲜战争,打了三年仗,包括平民在内总共死了大约三百万人,双方士兵打死成千上万,所有大城市基本被毁,结束的时候双方又回到了原来分开南北朝鲜的三八线。最初发起进攻的北方,极其支持者居然也声称自己赢了!半个世纪后,他们依然声称自己赢了,但从南北方如今的各种现状来看,无论从哪个角度,北方都输得几乎只剩裤衩了。

这种认知失调除了让一个人在面对巨大压力的时候,暂时得到一点解脱外,危害极深。它不但妨碍了一个人或者群体认知上的成长,还让这个人或者群体朝着错误的方向越走越远,在某种程度上,相当于自残。

Z先生如果没有这种认知失调,他就有可能在有了高血压后,积极寻求健康生活方式,使身体恢复健康,过更加有质量的后半生生活,而不是现在就躺平,打算在他人生余下的时间,一直靠吃降压药维持血压。所有药物都有副作用,长期服用肯定会影响到身体其它器官的健康。

那么,为什么有一些并不笨的人,会出现认知失调?

根据我的观察,自负而虚荣的人,更容易出现认知失调的状况,因为一个自负的人总是认为自己是对的,而一个虚荣的人则难以接受自己是错的。

当然,即便不明显自负或者虚荣的人,也会有认知失调现象。他们或因为自恋、或自卑、或因为脆弱的自尊,只要那个人心中的那个自我之重,远超过相关的事实真相与真理之重,他就会将其拒之门外。

退一步来说,即便认知没有达到失调的程度,很多时候人们仅仅是对某件事先入为主,或者是为了面子,或者就只能够听见自己觉得顺耳、正在期望的东西,就拒绝聆听或接受不同的说法。这比前面显得荒唐的认知失调在程度上要轻微一点,但同样阻碍了这些人的认知进步。我称之为认知障碍。

除了前面提到的心理因素,同样关键的还是一个人的智商。真正高智商的人,不会轻易被心理上弱点所左右,或者说智商可以弥补心理弱点。

乔布斯曾经在一次被采访过程中说过,“我特别喜欢和聪明人交往(工作、共事),因为不用考虑他们的尊严”

采访者问乔布斯:“聪明人没有尊严吗?”

乔布斯答:”不,聪明人更关注自己的成长,时刻保持开放的心态,而不是捍卫面子,不会想方设法证明’我没错’。”

你看,真正聪明的人在面对具体事情的时候,根本就没有“自我”。或者说,他的自我是完全开放的,可以从善如流,根本无所谓谁对谁错!

然而,能够达到乔布斯认可的那种聪明人的人,毕竟是绝少数。大多数的人的智力往往不能承受自我之重。

所以对于普通人来说,自我比较轻的人,反而比智商似乎比较高,但自我却更加重的人,更有优势。

这就是为什么一些智商比较高的人的人生到一定阶段,突然就停止进步,甚至出现倒退。而有些智商本来一般的人,却能够不断地取得进步。

一个人的见识并不是大学毕业就停止,而是在整个人生中不断积累、更新、乃至重塑。所以一个小学生的总体见识,完全有可能远远超越一个博士。只要智商差得不太远,比的就是心态。一个起点很高的博士,如果自我膨胀到不能够接受和他原先的理念不同的东西,那么这个博士就只停留在他做博士论文的那个高度和范围。这对于一个具有相当能力的人来说,这是对他人生的自残。

一个群体的发展也是这样。

1853年,美国以炮舰威逼日本打开了国门之后不久,福泽谕吉就提出日本应“脱亚入欧”,抛弃东亚陈腐的制度和文化,学习西方先进的制度和文化。“脱亚入欧”使日本一跃成为亚洲最强国家。再后来,日本在二战中被美国打败后,占领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参照美国制度,创建了包括宪法在内的民主制度。日本就此很快成为亚洲最发达、最文明的国家。即便在麦克阿瑟将政权交还给日本人自己管理后,他们没有说要复兴传统文化,或者不搞西方那一套,要重新自己摸着石头过河。

日本人对于每一次逼着他们走上文明道路的美国人都心怀感激。1901年7月14日,日本政要在神奈川县,横须贺市,久里滨海岸的一个“佩里公园“里,为“佩里登陆纪念碑”举行了盛大的揭幕仪式,约有1000人参加盛典,时任日本内阁总理大臣桂太郎也在其中。之所以把揭幕仪式选定于7月14日,是因为1853年7月14日(嘉永六年六月九日)这天,佩里由久里滨登陆,与日方举行了国书交付仪式。时至今日,每年7月中旬,这里都会举办“久里滨佩里祭”。

日本基本没有用人命命名一条道路的习惯,但在日本东京却有一条路名叫“麦克阿瑟”。1951年4月16日,麦克阿瑟离开日本的时候,从位于丸之内的在驻日盟军总司令部,到东京国际机场,沿途给麦克阿瑟送行的人群多达20万人。

相比之下,作为日本邻居的中国人民聪明勤劳,但几千年过去,始终走不出奴役和被奴役的社会生态,始终在兴与亡的循环中折腾。对于被先进文明打开了国门的历史,中国人一直都深以为国耻,而不是以此为学习先进文明的重要契机来纪念。中国人每提起鸦片战争(发生于1840年),马上联想起的是丧权辱国,想起天朝上国祖上是如何辉煌,想着要复兴祖上的荣耀。

至于给当时与清廷谈判的英国领事义律,或者英国海军司令伯麦立一个纪念碑,感谢他们打开了中国的国门,给国人开了眼界,促进了交流,那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因为胆敢这么做的人,甚至胆敢敢提出这样想法的人,一定会被当成汉奸!这一切的背后,就是一个脆弱的、可悲的群体自我。

所以至今为止,中国人只学到了西方的技术和物件,却没有学到西方文明最精华的部分。

作为一个民族,如果1840年的中国人有1853年的日本人那种心态,赶紧向先进文明学习,果断抛弃自己文化与制度中腐朽的东西,也来个“脱亚入欧”,就不会有抗日战争了,反倒是日本人要时时提防中国,而且,现在的中国一定不比日本差,并很可能是世界上最繁荣强盛的国家。但是,即便到现在,在中国说出“脱亚入欧”这个词都是有风险的。

这是不是一个民族的自残行为?

这样的自残持续了两千年。中国文化有个特点,在知识道理上,就是老祖宗什么都知道,所以一代又一代的人只需读圣贤之书就可以了;在空间上,中国是世界中心,周边都是蛮夷!如果你明天遇到一个人,宣称他什么都已经知道了,他的出生地就是世界中心,你会不会觉得这就是一可笑又可悲的超级SB?

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意思是人不要不懂装懂,承认自己不懂,就是智慧,针对的是那些自我大过智力的人。但如果一个人非常诚实地认为自己“知之“,他就真的”知之“吗?其实没有人可以达到完全“知之”的水平,不同的人“知之”的程度可能不同。所以,苏格拉底的名言,“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一无所知” 就是对此最好的回答。

就物理学来说,即便是牛顿也不一定总是对的,所以牛顿之后还有爱因斯坦,但爱因斯坦也无法解释宇宙中所有的现象,他不同意量子理论中粒子运动的不确定性,深信“上帝不会靠掷骰子”来管理这个世界。为此,他后半生致力于统一场论的研究,力图破译上帝管理世界的方法,但终究没有成功。也许,他应该从这项研究还没有开始的时候,就应该对自己的信仰重新考证一下,“万一,上帝不存在呢?”

所以,当我听到Z先生关于吃降压药的荒唐言论后,在写这篇文章前,还是要去网上查证一下,只是因为始终有那么一念,“万一我错了呢?”,或者“万一如今又有新的发现呢?“ 毕竟,对方人称”天才“!

一个人只有始终放开胸怀,接受不同的、新的观念,并且从不同的角度对你已经接受,或准备接受的观念反复论证,才能有最大的可能让自己与时俱进,走正确的道路,做正确的事情。

研究:女性30岁时最迷人 男性34岁时最有魅力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3月20日报道,《Allure》杂志对全美2000人进行的研究显示,女性在30岁时最迷人,而男性最具魅力的年龄是34岁。
  
研究显示,女性的美在30岁时达到巅峰,41岁时开始出现衰老迹象,53岁时看起来不再“性感”,55岁即进入老年期。而男性在34岁时最有魅力,43岁开始出现老态,58岁不再好看,59岁进入老年期。
  
《Allure》杂志副主编吉利安·麦肯齐(Jillian Mackenzie)说:“过去,男性和女性最具魅力年龄都要更小一些。抗衰老如今已经成为热门话题,人们希望年轻的时间更长。你可以看到,许多名人50岁时看起来依然年轻。”

调查表明:色情明星比普通女性心理更健康

你觉得“成人小电影”的女主角们天天被摧残一定会心理不健康吗?也许你错了:根据一项新研究显示,也许AV女主角们甚至比普通女性心理上更健康。
研究发现,比起一般女性,AV女星们通常有更高的自尊心,更好的生活质量以及身材,更积极的生活,精气神儿也更足!同时她们的性生活满意度较高,而且,毫不意外地,她们有更多性伴侣。
美国研究者将他们的发现刊登在了《性学研究期刊》(Journal of Sex Research) 上。据研究者称,通常人们认为的“AV女星一定是走投无路才去拍小电影的,拍着拍着一定会心理畸形”这种想法缺乏证据支持。 继续阅读“调查表明:色情明星比普通女性心理更健康”

“最性感者生存”能解释文明吗?

http://cn.wsj.com/gb/20121130/lif072445.asp?source=whatnews
性选择推动进化这种观点可以追溯至查尔斯•达尔文(Charles Darwin),他坚信这一点解释了大部分人类进化过程。现代生物学家也普遍认同这种观点。其中一人甚至得出了一个数据,认为约54.8%的人类选择实际上是最性感者繁殖,而非最适者生存的结果。
多年前,进化心理学家杰弗里•米勒(Geoffrey Miller)在他的著作《求偶思维》(Mating Mind)中论证了以下观点:既然人类男性除了发达的肌肉以外,还凭借艺术、诗歌、音乐和幽默追求配偶,那么我们的大脑增大很可能主要是性选择的结果。 继续阅读““最性感者生存”能解释文明吗?”

美报告称男女之间没有“纯友谊”

新加坡《联合早报》7月26日报道称,美国科学家研究指出,不管单身与否,男女之间没有“纯友谊”。 男性和异性的友谊是建立在“性吸引力”之上的;相较之下,女性大多认为和异性之间的友谊是可以建立在“柏拉图式的关系”之上,即重视心灵上的沟通。
报道援引台湾联合新闻网消息称,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研究团队邀集88对年轻男女友人,并请他们撰写一份机密调查表,回答关于友情的问题,包括受异性朋友的吸引程度。结果显示,男性不论单身与否,都希望自己对于女生是具备吸引力的,且如果有机会的话,男性希望能和异性朋友单独约会。 继续阅读“美报告称男女之间没有“纯友谊””

喜欢性的人可以是高尚的人吗?

来源:李银河博客
上海外语频道的一位美籍主持人就中国性观念变迁的问题采访我时,我们谈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上弥漫的反性禁欲气氛,我分析,这种性氛围的形成原因有二,一是宋明理学以来中国社会变得越来越反性禁欲这一历史原因;二是共产党作为一个革命团体在草创时期所形成的比一般社会人群更为严苛的道德标准和性行为规范。在新中国建立之后,这一规范被推广到一般人,因此造成了整个社会的反性禁欲气氛。性被视为一件与高尚道德情操相对立的事情,二者是此长彼消的关系。谈到这里,主持人对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一个人难道不可以既喜欢性同时又是一个高尚的人吗?我的即时回答当然是肯定的:一个人可以既喜欢性同时又很高尚。但这只是一个感觉,一时说不出理由。这几天,这个问题一直在心中萦绕不去,以下是思辨的两个主要结果:
首先,将人的性欲与高尚情操对立起来并非中国文化和革命文化所独有的现象,世界各国的许多宗教也是这样的。例如,尼采就批评过基督教的反性禁欲倾向,他指出:“认为一件事是坏的就是使它成为坏的。——如果我们认为某种激情是邪恶的和有害的,它们事实上就会变成邪恶的和有害的。基督教就是这样通过每当信仰者春情发动时所感到的良心的折磨,成功地把爱洛斯(爱神)和阿佛洛狄忒(美神)——所到之处理想的光芒闪烁和能够点石成金的伟大力量——变成了穷凶极恶的魔鬼和幽灵。把人类必然的和经常发生的感情变成内心痛苦的一个源泉,并通过这种方式使内心痛苦成为每一个人类存在的家常便饭,这难道还不令人震惊吗?……性爱与同情感和崇拜之情在一点上是共同的,即一个人通过做使他自己愉快的事同时也给另一个人以快乐,这样一种仁慈的安排在自然中并不多见!” 继续阅读“喜欢性的人可以是高尚的人吗?”

那些年,我们一起下载的女孩

文/ 李飞(中国政法大学)
一两年前,媒体热议中国房地产的时候,喜欢提及这样一个段子:说日本宁可将色情业发展为四大支柱产业之一,也不会将房地产业列在其中。言下之意,听得出对色情业的不齿。不过,真正认真研究一下日本色情业的人,却少之又少——尽管样本多多。事实上,我们只需对“那些年,我们一起下载的女孩”稍作了解,就能意识到这种不齿是毫无根据的,更能体会到一种文明的消逝是怎样的可怕。
那些被打上马赛克的影片,其繁盛之态,说起来,是一种美好文明的残存。

继续阅读“那些年,我们一起下载的女孩”

生猛的进化心理学

[生猛的进化心理学 / 艾伦•米勒,金泽哲 著 ]
书籍介绍:
  为什么美女更易生女儿?
  为什么帅哥身边总是一个“大众女”?
  为什么男人都喜欢大胸大屁股的女人?
  为什么克林顿偷情时,连希拉里都不怕了?
  一门在未来必成心理学统帅的新学问——进化心理学,以生猛劲爆的姿态来到你身边,解释那些有趣、无理,甚至荒诞的生活现象。原来蓝色美瞳才能增加你的魅力,原来男人们都该庆幸现在是一夫一妻制,原来美女容易生女儿这事竟是真的,原来年长女性多留短发是有道理的。原来原来~想更了解自己,更了解人类吗(对火星人说)?先看看进化心理学吧。 继续阅读“生猛的进化心理学”

目瞪口呆!人类性生活“吉尼斯”

39健康网社区
当亚当与夏娃在创世纪之初开始了男欢女爱时,性萌芽了。于是,一个又一个的第一产生了。
  一、最早的人类性交行为考察
  从远古时期开始,人们便开始了各种各样性交姿势的尝试。顺便说到的是,这种情况同样也见于动物界。根据考古资料,有关性交姿势方面最古老的文字记载,见于古埃及的莎草纸文献,文献上签注的时间是公元前1300年。这种文献的残片,现存放于都灵市的国家图书馆。当然,许多专家学者承认,在中国涉及性姿势描述的性书可能出现得更早。
  而伯列海尔则例举出在马斯特斯之前的一大批性学家,他们都对人类性jiao进行了直接的观察。并有资料说,在美国早在1872年就有倍克博士对人的性高潮进行了观察,他来自美国的印地安那州,是一个对性研究极其有兴趣的人。
  数字性交之最:
  55:据称色情明星约翰·多斯一天内可以满足55位女子的性需求。 继续阅读“目瞪口呆!人类性生活“吉尼斯””

女人就是这样

1: 女儿告诉妈妈,因为妈妈反对她和男朋友恋爱,她的男朋友服安眠药自杀了。母亲一惊:自杀啦?女儿说:还好,他吃错了药,没死。母亲说:我早就说过,他这个人马马虎虎,大大咧咧,成不了大事。你看,连这点小事都搞错,怎么能托付终身呢? 不要指望女人认错,她们没有认错的习惯。错一千回,她们就有一千个理由为自己开脱。人命关天又怎样?正确的依然是她。
2: 女教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苹果,然后提问:孩子们,这是什么呀?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屁股!女教师哭着跑出教室,找校长告状:孩子们嘲笑人。校长走进教室,表情严肃地说:你们怎么把老师气哭了?啊!还在黑板上画了个屁股! 把苹果画成了屁股,还好意思哭,还好意思告状,了不起。一事当前,女人喜欢从别人身上找毛病,总是越想越委屈。常言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圣贤会有过错,女人不会有。她们永远正确,即使错了,也是一副对的姿态 继续阅读“女人就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