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参加了一个同学聚会,其中有两位男生已经吃降压药多年。我闻之颇有点诧异,正想向他们介绍一下预防和改善针对这种目前人类最主要杀手毛病的一些健康生活方式,不料其中一位说,“早吃降压药比晚吃好。晚吃的话会有更多副作用……“我刚要到嘴边的话,又缩了回去。说这话的Z先生是我以前班中的佼佼者之一,人称”天才“。如果让他去做个智商测试,结果一定会超过90%的人。但在我看来,他的话完全是反智的,并因此想法而正在慢慢地杀死自己,而浑然不知。作为一个与他并不十分熟络同学,觉得在此场合反驳他的话,十分不适合,只能闭嘴。
为了慎重起见,对于Z先生的观点,我还是用Google和Bing搜索了一番。无论我怎样调整搜索关键词,两者都只提供了一天中什么时候吃降压药更为合理的结果。两者都没有提供关于人的一生中,如果早晚都不能避免吃降压药的话,不如早点吃的信息。Bing同时也给出了AI的答案。它的大名鼎鼎的ChatGPT完全明白我在找什么。以下是它给出的答案的重要部分:
- 降压药是否可以早点吃,要视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一般来说,如果患者的血压超过了正常范围(140/90毫米汞柱),并且有其他危险因素(如家族史、吸烟、肥胖、高血脂等),就需要及时服用降压药。如果患者的血压在正常范围内,或者只有轻微的升高(如130/85毫米汞柱),就可以先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如减肥、戒烟、限盐、增加运动等)来预防高血压。
- 降压药不是越早吃越好,也不是越多越好。过早或过量服用降压药可能会导致血压过低,引起头晕、乏力、心悸等不良反应。因此,患者在服用降压药之前,应该咨询医生的意见,遵循医嘱,不要随意更换或停止药物。
有病和没病,究竟哪种状态好?没有病情况下,是否应该先吃药?答案无疑很确定,就连问题本身都是不值得一问的。这好比有人问,应该吃饭还是吃屎?然而我们的“天才“却有这种匪夷所思的想法。这种说法,我以前也听说过,大概率不是”天才“自己发明的。
从心理学角度,Z先生的反应,是认知失调。这是人对自己不利的事情,或者做错的事情的一种心理调整,从而将不利的事情,说成是有利的;将错的,说成是对的,或者是有正当理由的。这是不是很熟悉?
是的,这类现象几乎经常、普遍地发生,从我们个人生活的小圈子,到国家政治、国际关系。
比如说半个世纪前的朝鲜战争,打了三年仗,包括平民在内总共死了大约三百万人,双方士兵打死成千上万,所有大城市基本被毁,结束的时候双方又回到了原来分开南北朝鲜的三八线。最初发起进攻的北方,极其支持者居然也声称自己赢了!半个世纪后,他们依然声称自己赢了,但从南北方如今的各种现状来看,无论从哪个角度,北方都输得几乎只剩裤衩了。
这种认知失调除了让一个人在面对巨大压力的时候,暂时得到一点解脱外,危害极深。它不但妨碍了一个人或者群体认知上的成长,还让这个人或者群体朝着错误的方向越走越远,在某种程度上,相当于自残。
Z先生如果没有这种认知失调,他就有可能在有了高血压后,积极寻求健康生活方式,使身体恢复健康,过更加有质量的后半生生活,而不是现在就躺平,打算在他人生余下的时间,一直靠吃降压药维持血压。所有药物都有副作用,长期服用肯定会影响到身体其它器官的健康。
那么,为什么有一些并不笨的人,会出现认知失调?
根据我的观察,自负而虚荣的人,更容易出现认知失调的状况,因为一个自负的人总是认为自己是对的,而一个虚荣的人则难以接受自己是错的。
当然,即便不明显自负或者虚荣的人,也会有认知失调现象。他们或因为自恋、或自卑、或因为脆弱的自尊,只要那个人心中的那个自我之重,远超过相关的事实真相与真理之重,他就会将其拒之门外。
退一步来说,即便认知没有达到失调的程度,很多时候人们仅仅是对某件事先入为主,或者是为了面子,或者就只能够听见自己觉得顺耳、正在期望的东西,就拒绝聆听或接受不同的说法。这比前面显得荒唐的认知失调在程度上要轻微一点,但同样阻碍了这些人的认知进步。我称之为认知障碍。
除了前面提到的心理因素,同样关键的还是一个人的智商。真正高智商的人,不会轻易被心理上弱点所左右,或者说智商可以弥补心理弱点。
乔布斯曾经在一次被采访过程中说过,“我特别喜欢和聪明人交往(工作、共事),因为不用考虑他们的尊严”
采访者问乔布斯:“聪明人没有尊严吗?”
乔布斯答:”不,聪明人更关注自己的成长,时刻保持开放的心态,而不是捍卫面子,不会想方设法证明’我没错’。”
你看,真正聪明的人在面对具体事情的时候,根本就没有“自我”。或者说,他的自我是完全开放的,可以从善如流,根本无所谓谁对谁错!
然而,能够达到乔布斯认可的那种聪明人的人,毕竟是绝少数。大多数的人的智力往往不能承受自我之重。
所以对于普通人来说,自我比较轻的人,反而比智商似乎比较高,但自我却更加重的人,更有优势。
这就是为什么一些智商比较高的人的人生到一定阶段,突然就停止进步,甚至出现倒退。而有些智商本来一般的人,却能够不断地取得进步。
一个人的见识并不是大学毕业就停止,而是在整个人生中不断积累、更新、乃至重塑。所以一个小学生的总体见识,完全有可能远远超越一个博士。只要智商差得不太远,比的就是心态。一个起点很高的博士,如果自我膨胀到不能够接受和他原先的理念不同的东西,那么这个博士就只停留在他做博士论文的那个高度和范围。这对于一个具有相当能力的人来说,这是对他人生的自残。
一个群体的发展也是这样。
1853年,美国以炮舰威逼日本打开了国门之后不久,福泽谕吉就提出日本应“脱亚入欧”,抛弃东亚陈腐的制度和文化,学习西方先进的制度和文化。“脱亚入欧”使日本一跃成为亚洲最强国家。再后来,日本在二战中被美国打败后,占领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参照美国制度,创建了包括宪法在内的民主制度。日本就此很快成为亚洲最发达、最文明的国家。即便在麦克阿瑟将政权交还给日本人自己管理后,他们没有说要复兴传统文化,或者不搞西方那一套,要重新自己摸着石头过河。
日本人对于每一次逼着他们走上文明道路的美国人都心怀感激。1901年7月14日,日本政要在神奈川县,横须贺市,久里滨海岸的一个“佩里公园“里,为“佩里登陆纪念碑”举行了盛大的揭幕仪式,约有1000人参加盛典,时任日本内阁总理大臣桂太郎也在其中。之所以把揭幕仪式选定于7月14日,是因为1853年7月14日(嘉永六年六月九日)这天,佩里由久里滨登陆,与日方举行了国书交付仪式。时至今日,每年7月中旬,这里都会举办“久里滨佩里祭”。
日本基本没有用人命命名一条道路的习惯,但在日本东京却有一条路名叫“麦克阿瑟”。1951年4月16日,麦克阿瑟离开日本的时候,从位于丸之内的在驻日盟军总司令部,到东京国际机场,沿途给麦克阿瑟送行的人群多达20万人。
相比之下,作为日本邻居的中国人民聪明勤劳,但几千年过去,始终走不出奴役和被奴役的社会生态,始终在兴与亡的循环中折腾。对于被先进文明打开了国门的历史,中国人一直都深以为国耻,而不是以此为学习先进文明的重要契机来纪念。中国人每提起鸦片战争(发生于1840年),马上联想起的是丧权辱国,想起天朝上国祖上是如何辉煌,想着要复兴祖上的荣耀。
至于给当时与清廷谈判的英国领事义律,或者英国海军司令伯麦立一个纪念碑,感谢他们打开了中国的国门,给国人开了眼界,促进了交流,那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因为胆敢这么做的人,甚至胆敢敢提出这样想法的人,一定会被当成汉奸!这一切的背后,就是一个脆弱的、可悲的群体自我。
所以至今为止,中国人只学到了西方的技术和物件,却没有学到西方文明最精华的部分。
作为一个民族,如果1840年的中国人有1853年的日本人那种心态,赶紧向先进文明学习,果断抛弃自己文化与制度中腐朽的东西,也来个“脱亚入欧”,就不会有抗日战争了,反倒是日本人要时时提防中国,而且,现在的中国一定不比日本差,并很可能是世界上最繁荣强盛的国家。但是,即便到现在,在中国说出“脱亚入欧”这个词都是有风险的。
这是不是一个民族的自残行为?
这样的自残持续了两千年。中国文化有个特点,在知识道理上,就是老祖宗什么都知道,所以一代又一代的人只需读圣贤之书就可以了;在空间上,中国是世界中心,周边都是蛮夷!如果你明天遇到一个人,宣称他什么都已经知道了,他的出生地就是世界中心,你会不会觉得这就是一可笑又可悲的超级SB?
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意思是人不要不懂装懂,承认自己不懂,就是智慧,针对的是那些自我大过智力的人。但如果一个人非常诚实地认为自己“知之“,他就真的”知之“吗?其实没有人可以达到完全“知之”的水平,不同的人“知之”的程度可能不同。所以,苏格拉底的名言,“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一无所知” 就是对此最好的回答。
就物理学来说,即便是牛顿也不一定总是对的,所以牛顿之后还有爱因斯坦,但爱因斯坦也无法解释宇宙中所有的现象,他不同意量子理论中粒子运动的不确定性,深信“上帝不会靠掷骰子”来管理这个世界。为此,他后半生致力于统一场论的研究,力图破译上帝管理世界的方法,但终究没有成功。也许,他应该从这项研究还没有开始的时候,就应该对自己的信仰重新考证一下,“万一,上帝不存在呢?”
所以,当我听到Z先生关于吃降压药的荒唐言论后,在写这篇文章前,还是要去网上查证一下,只是因为始终有那么一念,“万一我错了呢?”,或者“万一如今又有新的发现呢?“ 毕竟,对方人称”天才“!
一个人只有始终放开胸怀,接受不同的、新的观念,并且从不同的角度对你已经接受,或准备接受的观念反复论证,才能有最大的可能让自己与时俱进,走正确的道路,做正确的事情。